【“新政觀察”系列報道】巴曙松:金融改革推進難度小于1997-1998年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說,有部分海外研究者對中國當前金融改革過于悲觀,但他覺得再往前推進一步,難度不會比1997、1998年那時候更大。原因在于現在經濟總量這么大,經濟體系相對比較健康,調控體系也大為完善,而且決策能力比那時提高許多。

責任編輯:舒眉 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石曉霞

編者按:新一屆政府上任至今,已逾百日。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新情勢,新一屆政府亮出了一系列“踩剎車、轉方向”的措施,讓新一屆政府的執政思路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2013年3月,南方周末在新總理的首次記者會后,提出“李克強經濟學”一詞,并將此歸納為:“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讓中國經濟重回市場的軌道。”

這個充滿民間期待的新名詞,最近成為海內外熱議的話題。

英國投資公司巴克萊資本新近的一份報告認為,“李克強經濟學”的政策框架關鍵點有三個——無刺激、去杠桿和結構改革。

盡管對新一屆政府的執政思路依然眾說紛紜,但根據南方周末記者的多方了解和核實,新一屆政府的確在部署多項改革,而金融領域的利益調整已經開始,大量措施也將密集出臺。

眼下,距離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尚有三個月左右,按照慣例,這次會議一般會確立并通過新的經濟政策走向,這也是觀察新一屆政府執政思路的關鍵節點。

“無論怎樣,這次全會總會成為一個分水嶺。”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克里斯托弗·K·約翰遜(Christopher K.Johnson)表示,“會議要么會表明改革的方向,要么會顯示黨內停滯的程度。”

前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在全球智庫峰會上說,中國經濟正在進入一個改革的制度變遷的新季度,7、8、9月,可能還要到第四季度的10月份,將會出現一系列改革的動作和信號,“到那個時候,全世界對中國經濟的解讀將會有所不同”。

自本期開始,南方周末經濟板塊推出系列報道“新政觀察”,詳述這場關鍵變革的高層思路、各方解讀,以及有關的政策建議與得失爭鳴。

利率市場化是金融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 (CFP/圖)

利率市場化將給一些管理專業、資本強健、定位清晰的銀行更大的發展空間。

金融改革和經濟領域改革如果齊頭并進,肯定能形成一個更好協同效應。

金融政策決策就是在風險與收益之間進行權衡,并且盡可能為風險準備預案,資本項目可兌換也應當如此。

最近,金融改革成為政界、學界、商界熱議話題,在2013年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大部分內容圍繞著金融改革展開,改革目標何在,又將通過哪些路徑實現?如何看待金融改革和其他領域改革關系?

南方周末記者就金融改革中關鍵話題,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進行了采訪。

南方周末:談到改革話題,首先我們請您評估眼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