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門還是市場,中投,尋找新角色 3.5萬億外匯儲備的投資變局
今天被外界普遍視為主權財富基金代表的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初曾被賦予多重職能與目標。而在其后近6年的投資過程中,隨著國際金融體系格局的不斷變化,中投自身的投資模式和理念也在不斷調整之中。
責任編輯:舒眉 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石曉霞
6年前,中投是“孤帆出海”的“中國資本”代表。
從當年的“孤帆出海”到今天的“萬帆競發”,在國際金融舞臺上,中國資本代表中投正面臨著更豐富的角色選擇。
2013年6月29日,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投)近四個月的董事長人選空缺問題終于塵埃落定:據財新網報道,國務院副秘書長丁學東已于當日下午被中組部任命為中投董事長。但在中投官網上,至南方周末記者截稿時仍然只有2013年6月27日公布的人事任免:原副總經理汪建熙因年齡原因不再任職。
中投原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樓繼偉,于2013年3月出任財政部部長后,坊間曾傳出多個中投董事長后繼人選方案,包括中央部委、銀行系統和地方政府乃至央企的財經高管,但最終均未成行。有分析人士認為,此次丁學東的任命應是“各方均能接受的人選”。
但與董事長人選的最終確定相比,中投自身的角色轉型仍遠未“塵埃落定”。
今天被外界普遍視為主權財富基金代表的中投,在成立之初曾被賦予多重職能與目標。而在其后近6年的投資過程中,隨著國際金融體系格局的不斷變化,中投自身的投資模式和理念也在不斷調整之中。
中投誕生:“資本狂歡”逼出來的“資產互換”
中投其實是可以用更正統的方式籌資的。
2007年3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向外界表示,中國將組建一家外匯投資機構。同年8月至12月,財政部陸續發行1.55萬億元特別國債向央行購買2000億美元外匯,并將其作為資本金注入剛剛成立的中投。
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中投的外匯資本金尚未到賬便面臨數百億元的賬面虧損;而特別國債的發債成本及利息,讓時任中投董事長的樓繼偉稱自己“每天一睜眼就要賺3個億”。
“如果當時流動性沒有那么泛濫的話,中投其實可以用更正統的方式籌資。”中央財經大學外匯儲備研究中心主任李杰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作為多項國家級外儲投資研究項目的主持者,中投從成立之初便成為李杰及其外儲研究中心的研究重點之一。
李杰所說的“正統方式”,就是指由央行直接向中投進行注資,這也是絕大多數主權財富基金的籌資模式——但在流動性泛濫的背景下,新成立的中投選擇的卻是另一種成本更高的融資方式:通過財政部發債購買外儲資金并進行投資。
和其他主權基金相比,中投為何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誕生方式呢?
2007年前后,因國際貿易順差快速積累,外匯儲備也日益膨脹,中國政府陷于空前的人民幣升值壓力之中。以2002年中國加入世貿時為例,當時的外匯儲備僅為3000億美金,而至2007年,這個數字增至1.3萬億美元,是同年全球外匯儲備增量的三分之一。
為了收進外匯儲備,央行必須發行同等數量的基礎貨幣,于是,從2007年開始,流動性過剩成為貨幣政策需要解決的突出矛盾。
當時,央行祭出重要一招,通過發行央票來回收貨幣。結果導致2007年全年央票發行量達到近4萬億元之巨,以至于銀行業內笑稱央行成了“中央票據公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