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的中國命運
用了三年時間,亞馬遜終于將KindIe電紙書帶到了中國。但在這個與美國截然不同的市場,Kindle要征服中國消費者,不僅需要解決盜版嚴重、電子閱讀習慣仍未形成的市場環境問題,還必須應對中國對手在版權上的先發優勢及其強大的山寨能力。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石曉霞
貝索斯花了三年時間才把Kindle送到中國。
用了三年時間,亞馬遜終于將KindIe電紙書帶到了中國。但在這個與美國截然不同的市場,Kindle要征服中國消費者,不僅需要解決盜版嚴重、電子閱讀習慣仍未形成的市場環境問題,還必須應對中國對手在版權上的先發優勢及其強大的山寨能力。
2013年6月7日,全球銷量最大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終于在中國發售,它的第一代產品6年前誕生于美國排名第一的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
一貫低調的亞馬遜沒有為這款拳頭產品打入新興市場作任何廣告和宣傳上的造勢。發售近一個月后,來自一位接近亞馬遜中國的人士的消息是,“賣了2萬臺左右,在中國這個電子書尚未發育的市場里,目前還談不上好壞”。
按照互聯網咨詢公司易觀國際的數據,過去兩年,中國同類產品的月度總銷量一直徘徊在八九萬臺,相對應的全球月度銷量巔峰值是200萬臺。亞馬遜從未公布過Kindle的全球具體銷售數字,但業界一致認為其占據了全球閱讀器市場的“至少半數”。
6年來,Kindle硬件及其內容平臺徹底激活了美國的電子書市場,并最終超過了紙質書的銷量。對于它的到來,當當網市場部高級經理于萌的反應是:“我們非常歡迎,因為或許能一起把這個市場刺激起來。”作為中國最大的網絡書商,當當一直被認為是Kindle入華最有力的競爭對手之一。
中國的對手們當然不會無為而治。Kindle上市并公布849元人民幣定價后幾個小時,漢王出了定價相同的新款電子書;當當則發布了“都看”二代,配置更高,售價更低。“我們沒有Kindle那么強的品牌號召力,那么多的忠實粉絲,所以要靠性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