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式“創作”一例
據徐向東先生的自序,《自我、他人與道德》一書為道德哲學導論性教材,前兩部分的目標讀者是哲學系本科生和研究生;而在第三部分,徐先生試圖發展一個精致的后果主義理論以回應現代道德哲學所面臨的一些批評。
責任編輯:劉小磊
《自我、他人與道德》
一.疑竇
多年前,本人就開始關注徐向東先生,他198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時年21歲);1995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深造,師從著名哲學家濤慕思·博格(Thomas Pogge)和菲利普·佩蒂特(Philip Pettit),僅用四年時間就完成博士論文并通過答辯取得了學位;迄今出版了5部專著,11部譯著,發表論文四十多篇,絕大部分是2002年歸國后完成的,在國內哲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當哲學界很多學者和學生對國人的學術著作冷眼以對,甚至不讀國內學者著作時,我依然對徐先生充滿信心,曾認真拜讀過他的許多著作。
2012年夏,在翻閱英國哲學家伯納德·威廉斯與功利主義的相關文獻時,我看到伊麗莎白·阿西福德在《哲學雜志》上發表的論文《功利主義,完整性與偏倚性》[Ashford,Elizabeth. “Utilitarianism, Integrity, and Partiality”,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97, No.8 (Aug.,2000), pp.421-439。以下簡稱“阿文”],感覺似曾相識?;貞涍^往已讀材料,想起徐向東著《自我、他人與道德》(商務印書館,2007)第11章,與阿文有不少雷同之處:
疑點一:徐著(p.656)提及功利主義者面對三種可能生活的例子,而這個例子與阿文引用羅格·克利斯伯(Roger Crisp)所述例子類似;
疑點二:徐著(p.656)使用奴隸主的事例來反駁威廉斯對功利主義的批評,而阿文也曾使用該事例;
疑點三:徐著第11.1節的論證思路與阿文前半部分的論證思路如出一轍。
《自我、他人與道德》出版于2007年,阿文早在2000年就已發表。據徐先生的自序,《自我》(以下簡稱《自我》)一書為道德哲學導論性教材,前兩部分的目標讀者是哲學系本科生和研究生;而在第三部分,徐先生試圖發展一個精致的后果主義理論以回應現代道德哲學所面臨的一些批評。那么,徐先生大概可以為自己作如下辯護:1.導論性的教材不同于嚴肅學術論文,要求不必苛刻;2.兩個事例是經典性的,在學界或可以理解為“常識”。而論證思路雷同則可能出于巧合,所見略同;3.若非巧合,則可能是一時疏忽而導致&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