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貴些,再貴些
面臨國外專賣店的提價,國內奢侈品的關稅,奢侈品越來越奢侈,然而消費者們會逐漸發現,他們旺盛的購買欲也在為“提價工程”添磚加瓦。
面臨國外專賣店的提價,國內奢侈品的關稅,奢侈品越來越奢侈,然而消費者們會逐漸發現,他們旺盛的購買欲也在為“提價工程”添磚加瓦。
今年開始,春序一拉,隨著時尚界春夏新品的上市,奢侈品季度性調價又緊鑼密鼓地上演開來。一線國際品牌香奈兒(Chanel)、寶格麗(Bvlgari)、迪奧(Dior)、菲拉格慕(Ferragamo)等,目前已有約八成在國內上調價格;大陸地區的路易·威登(LV)專柜手提包價格也上漲約4%。然而,此時經濟低迷的歐洲地區,奢侈品竟也反其道而行,不顧當地民眾消費力的疲軟而大幅上調價格,其漲幅甚至超過了消費力旺盛的中國大陸地區。
而放眼國外,菲拉格慕正專注于裝修各大景點的店鋪。最近菲拉格慕在倫敦老邦德街(Old Bond Street)和斯隆大街(Sloane Street)的兩家店鋪重新開張。菲拉格慕首席執行官米凱萊·諾爾薩(Michele Norsa)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菲拉格慕將效仿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團路威酩軒(LVMH),在歐洲市場提高最有可能被游客購買的產品的價格,如手提包和鞋靴等。
諾爾薩還表示,開張以來,這兩家店鋪的客流量增長了70%。今年,菲拉格慕計劃裝修法蘭克福、蘇黎世、維也納、米蘭和羅馬的店鋪。
奢侈品巨擘路威酩軒(LVMH)集團引領了這股海外調價潮流。其2012年前三個季度的歐洲價位累計提高了9%,超過亞洲所提的5%;最后一個季度則又提高了8%,個別手提包如Speedy 30等更提了10%。菲拉格慕首席執行官Michele Norsa表示其品牌亦緊跟LVMH步伐,將歐洲價位上調較低的個位數;漲價產品主要集中在手提包和鞋靴等皮制品。此外,伊夫·圣羅蘭、香奈兒、迪奧等品牌也將陸續上調歐洲價格。
來自中國的消費者帶來的是旺盛的購物欲。這種旅游購物模式刺激了歐洲的各大奢侈品牌商。他們意識到,不再只有圣誕節會刺激消費,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農歷新年、黃金周。于是,他們重新調整了商業模式,在各大景點推出了更大更豪華的專門店,來迎接遠道而來的游客。
海外升價的背后
海外奢侈品大規模提價的誘因,最為堂而皇之的理由莫過于貨幣匯率、通貨膨脹、原材料價格、人工價格、稅收等帶來的影響。近五年來歐元兌人民幣匯率持續走低。摩根士丹利外匯策略主管漢斯·雷德克年初更預測歐元匯率將持續下跌,兩年后兌美元可能跌至1比1.05。為減少海內外差價和避免貨幣走軟帶來的利潤空間萎縮而先見性地提高歐洲區價格遂亦屬情理之中,況且由貨幣匯率影響而調價亦是常例。
今年2月中旬始,日本LV品牌價格平均提高12%,如此大的提幅深受日元走軟(近三個月日元兌美元下跌13%) 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原歷峰集團亞太區首席執行官、顧騰顧問公司創始人Francis Gouten也早有表示:“在服裝部門,原材料成本增加了不少;而對于珠寶和手表部門,稀有金屬越來越昂貴。”
但最直接的原因卻是前來消費的中國游客越來越多。全球最大的旅游退稅機構Global Blue 2012年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游客前往歐洲、香港和新加坡每趟旅行花費11,000歐元,即人民幣約9萬元。Travelzoo報告更顯示內地游客海外購物每趟平均花銷874美元,即人民幣約5500元,已超日本游客的723美元和澳洲游客的668美元。菲拉格慕集團表示,中國游客提振了該品牌歐洲和美國銷售額的16%和13%。萬寶龍在香港的銷售80%仰靠大陸游客。同樣,LVMH集團旗下的瑞士制表品牌豪雅的中國消費者中半數為旅游人士。
中國正值經濟爬坡期,旺盛的商機和消費欲在人口密集的溫床中躍躍欲出。據貝恩公司2012年《全球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全球奢侈品消費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而旅游消費占了半壁江山。畢馬威2013年關于中國奢侈品的全球調研報告顯示,接受調查者中71%進行過旅游消費,而這項數據在2008年僅53%。Global Blue環球藍聯(全球最大的購物退稅服務體系)數據顯示中國游客2012年第三季度的境外免稅消費與2011年同期比激增了58%。
畢馬威調研報告顯示過去三年中,大陸市場已不再是中國消費者的首選,香港躍居首位。但歐洲市場增長最為迅速,2012年在該地的化妝品消費增長17%,腕表消費增長20%。按此趨勢,業界對旅游消費的走勢都頗為看好。麥肯錫公司預測,2013年將有近三分之一的大陸游客前往歐洲消費,同比去年增長20%。其調查更顯示歐洲是9400萬國人于2015年海外旅游的首選。
旅游消費者對于目的地和消費品也已有較為明確的偏好。據畢馬威數據,72%的調查者會在旅游消費時選擇奢侈品,其中化妝品(47%)、腕表(37%)和手提包(32%)最為熱銷。選擇境外消費,首要的吸引力自然是其比中國市場便宜近三分之一的奢侈品價格,以及離境退稅的雙重優惠。此外,匯豐銀行的消費品分析師Erwan Rambourg認為,消費者的尋求認可心理也是一大推手。“當你和別人說你的LV包是在巴黎香街買的,那聽起來比在中國買的要上檔次多了。”在旅游消費熱潮下,奢侈品牌敏感地察覺到消費者走向的變動和誘發的市場,提升海外價格的同時上調歐洲本土的消費價格,雙管齊下似乎就更有利可圖了。
國內關稅重重
選擇境外消費,首要吸引力自然是實惠的價格和離境退稅的雙重優惠。盡管歐洲奢侈品價位上調,但仍比中國價格低出不少。LV speedy 30手提包法國官網價595歐,按即時匯率8.0算,約人民幣4759;其在中國官網定價卻為6350元,足提高了33%。瓏驤購物式掛包因其物美價廉在歐洲幾乎人手皆有,法國官網價格75歐,僅人民幣599;然而隨著它在國內走紅,大陸定價竟提高約70%到1010元。中國的奢侈品定價究竟有何底氣以至如此猖獗?
奢侈品進入中國的首道關卡是進口稅,箱包、化妝品、腕表等熱門奢侈品稅收平均在15%左右。其次,化妝品(30%)、珠寶(5%-10%)和腕表(20%)需繳納一定的消費稅,但熱門的箱包并不在其列。另外,商家還需上繳17%的增值稅、25%的企業所得稅。但除了進口稅為附加外,其余稅種在各國也相應繳納。例如在英國,公司需繳20%的增值稅和21%-28%的公司所得稅,這些稅收都體現在商品最后的定價上。博柏利Prosum女士手提包在英國售價1195歐,約9558元;然其在中國的定價卻翻倍至18000元。即便按20%的箱包進口稅算,也不過提高2000元,這多出來的如許利潤源溯何方?
除了微乎其微的運輸成本,其它諸如租金、人工、公關廣告等費用各國皆有,且不見得比國內低廉。商業地產專家楊詠詩透露,地產商不惜以免租或僅收提成的方式引入國際品牌,并盡可能補貼其店鋪的奢華裝修。事實上,越多優質的奢侈品專柜,商業區也越易升級吸引客源。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肖慈方在接受國內某早報采訪時說,層層流通與經銷環節是進口食品價格虛高的主要原因。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內地奢侈品價格平均比中國香港市場高出45%,比美國市場高出51%,比法國市場高出72%。
肖慈方表示,由于中國市場較大,國際品牌對于特許權使用費的征收額度并不高。而就關稅來說,我國加入WTO以來,整體關稅水平大幅下降,尤其是在工業產品進口方面,進口關稅平均水平已降到8%-9%,與WTO發達國家成員國之間4%-5%的關稅水平差別并不大。“當然奢侈品的進口關稅確實很高,我知道有的女式手提包品牌進口關稅已經達到100%。”肖慈方說。
據了解,奢侈品進口綜合稅率最高的是印度,但印度進口奢侈品的價格卻低于我國;我國的綜合稅率在印度之后,但奢侈品價格在全球市場中定價最高。
中國貿促委四川省委員會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品牌的壟斷與不可替代性是某些產品價格虛高的原因。“品牌獨特性的壟斷是一種自然壟斷,此外,國家在一些方面的產品進口也并沒有完全放開,這又形成了一種政策壟斷。”據肖慈方介紹,在進口食品方面國家的政策并未完全放寬,對食品進口商管制程度較高,相對來說也形成了壟斷。此外,消費者的畸形消費心理也造成外國商品價格虛高,“有些人始終認為國外的東西好些,貴的東西好些,愿意做冤大頭,也沒有辦法”。
某奢侈品資深人士表示,奢侈品品牌商其實希望更多的客人在國內購買奢侈品。漲勢不均勻的價格調整策略,可能是為了將大批流失在外的中國消費者趕回境內消費,以保護在華門店利益。
困境下大幅提高歐洲消費品的價格,既盡可能地彌補奢侈品在中國所遭受的損失,亦有利于從側面引導消費回流。中國區是奢侈品牌利潤最高的區域,即便旅游消費興旺,對品牌而言亦未必是長久之福,畢竟在歐洲本地過度調整價格,會導致本土消費者不滿和流失。
耽于此,目前奢侈品多是有選擇性地針對亞洲顧客偏愛的產品進行提價,例如皮具制品、腕表等。這些輕便的高檔皮革商品也更利于旅行運輸,因此,愛馬仕和普拉達等以制皮具取勝的公司受旅游消費者追捧。
魯迅在《藤野先生》中有這樣一段有趣的描寫:“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文化創意產業尚在起步階段的中國大陸,原創精品顯然供不應求。國人面對 “膠菜”和“龍舌蘭”所引發的畸形欲望并趨之若鶩的場景雖讓人略感尷尬和不堪,但市場和消費的生長有它的必經之路和周期性。
時尚消費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正經歷著不同的階段,彰顯不同的意義。西方奢侈品在國內大行其道,標簽的是審美價值的提升,是名利地位的外在顯露,還是對西方價值的頂禮膜拜?近期國內海外旅行團的日程中,購物消費擠壓著文化體驗,盧浮宮和巴黎圣母院對老佛爺百貨只能望其項背,精神萎縮而物質膨脹的時代,你是選擇省吃儉用買一個LV包,還是寧可來一趟遠離塵囂的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