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TE】新中式奢侈
張志峰不太在意身外之物,比如男人最愛的名表,與他是絕緣的,一輛十五年的奔馳車是他的座駕。他說自己是“冷靜的消費者”。
張志峰不太在意身外之物,比如男人最愛的名表,與他是絕緣的,一輛十五年的奔馳車是他的座駕。他說自己是“冷靜的消費者”。
張志峰的生活方式非常多元,每年的上半年都是他游歷世界各國的專用時間。這位NE·TIGER的創始人兼藝術總監,一直以國際化的視角經營品牌。這樣的游歷不僅因為他所創立的品牌原料、設計、市場的全球化,更關鍵的是他需要在各種文明中穿行體驗,汲取潮流靈感。
從31年前的個體戶小裁縫,到后來的邊境貿易老板,再到現在的奢侈品品牌的創始人和掌舵人,張志峰一直在時代的浪尖上行走。作為先富起來的一代人,奮斗多年之后,許多人如今已經可以掛個“董事長”的閑職,在悠游中享受生活。而張志峰卻依然親力親為,一直擔任NE·TIGER“藝術總監”這個職位,他要親自將NE?TIGER推向世界,推動中國奢侈品的復興。
中國式奢侈
張志峰藏有一幅價值極高的《國色天香》緙絲作品,乍一看像是一幅帶有復古氣息的花鳥畫,經其介紹才知道這是緙絲第五代傳人王嘉良織造的作品,金色是用純金繡線,綠色是孔雀石染的,可以保留千年不褪色,就因為有很多自然、天然的顏料。張志峰最引以自豪的是,這幅《國色天香》中的緙絲織造技藝早已被他運用在NE·TIGER高級定制華服上。不僅如此,張志峰致力于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像緙絲、云錦、刺繡、結繩、手繪等中國傳統制衣工藝,正因為他的使用而引領潮流、走向世界,吸引英國、法國、意大利的一些設計師關注與應用。
工作中,張志峰帶領NE·TIGER用最手工的方法來完成緙絲、云錦、刺繡等復雜工藝,對這些幾近失傳的中國傳統織造技藝進行搶救性應用。“比如緙絲,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歷史為什么能夠留下來?因為它的工藝非常美輪美奐,令人嘆為觀止。在我萌發歷史責任感、希望傳承并發掘它的價值之前,已經有160年沒有人用來做衣服了,而自從我開始應用以來,和我們合作的歐洲奢侈品家族都開始參與其中了。而且原來手工藝傳人織造緙絲有些費力不討好,收入不高,但是現在他們可以有很好的收入,緙絲織造技藝也可以傳承下去,我感覺‘用’才是最好的保護。”和這樣的藝術品接觸久了,張志峰感覺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凈化。比如,有“寸錦寸金”之稱的云錦,特點是逐花異色,就是說從不同角度觀察,繡品上花卉的顏色是不同的。這種神奇的工藝曾經一度面臨失傳,只能放在博物館里供瞻仰,而張志峰卻開始花重金尋找傳人,并創造性地應用在NE·TIGER華服設計上。其中的“妝花”工藝,每天能工巧匠只能手工織造5厘米,至今無法用機器代替。這個瑣碎細膩的過程,真正是在挑戰現代生活方式的極限。
張志峰TIGER ZHANG NE·TIGER品牌創始人、藝術總監,亞洲時尚聯合會中國主席團主席,中國流行色協會副會長,被譽為“中國奢侈品第一人”,致力于中國奢侈品文明的復興與新興
冷靜的消費者
十多年前,張志峰開始廣泛地游歷歐美各國,由此開始,他對奢侈品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一跨越是由單一的物質世界向精神層面的一種轉變。張志峰說:“我買東西特別注重產品背后的文化底蘊和精髓,好產品,也要看到底哪里好,我是很冷靜的消費者。”
如今,中國社會已經對“奢侈主義”日益寬容,奢侈品似乎理直氣壯地成為大中華盛世文明的“符號象征”,然而大多數消費者仍然只對歐美奢侈品趨之若鶩,不惜排長隊購買歐洲的限量版奢侈品,而對本土工藝精品所知甚微。先富階層對奢侈品消費愛恨交加:既欲罷不能,又感覺奢侈品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已日趨同質化,借某個品牌來展現個性、標榜自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作為五大奢侈品“朝圣地”之一的巴黎香榭麗舍大道,一度是張志峰駐足的地方,他曾細心體會這些歐美奢侈品牌穿在身上的感覺,貼身了解歐美高端奢侈品文化的細節,更重要的是從消費者的角度體驗服務。令他印象深刻的是VERSACE和KENZO,與他個人對服裝的理念,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
但這些年,民族工藝的博大精深,讓他朝中式奢侈越走越近,與同質化的一些大品牌漸行漸遠。身處時尚圈,他自己也不時喟嘆“墻里開花墻外香”的怪圈。比如自己一手創立的NE·TIGER,在國外設計界似乎更受認可。最近,NE·TIGER受文化部的邀請,以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國服身份,參加“沙特杰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中國主賓國活動,沙特王室的一眾王妃和公主們一擲萬金,當場下了三十多套的訂單,“哪怕他們知道自己所訂購的服裝,必須耐心等待半年才能取貨”。當然,令張志峰感到欣慰的是,目前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明星和名流,陸續將民族工藝的瑰寶穿搭上身,展示中國服飾文化的博大精深。
愉悅和舒適之物
“奢侈品Luxury”概念源于歐洲,原指“極強的繁殖力”,后來人們又將這個詞視為“超乎尋常的創造力”的代表。這些年來,西方時尚界常以這個詞來描述那些費時費力、精雕細刻完美無瑕的“精制品”。而東西方文化之差異,也表明了對于“奢侈品”概念的不同標準。“每個年代都有屬于那個年代的奢侈品。”張志峰認為,奢侈品除了是“價格不菲的昂貴物品”之外,還是“創造愉悅和舒適的物品”。只有真正了解了奢侈品主張的理念與倡導的文化,才能把奢侈消費變成一個將歷朝歷代的輝煌定格在瞬間的愉悅享受過程,“體驗永無止境的人類文明進步,以及保護日漸息微的民族瑰寶,這才是真正的奢侈。”
張志峰對于國學以及中華文化格外癡迷,深入研究過儒釋道的思想意識形態,在將NE·TIGER打造成為“中國第一奢侈品”的過程中,他主張“反本開新”,即在復興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精髓,并且在此基礎和前提下開拓創新。正像他在品牌建設中強調文化的堅持與傳承一樣,對于身邊使用的產品,張志峰更關注的是產品的文化底蘊和精髓,而不是品牌和價簽。陪伴他每天出行的,是一輛15年的奔馳車,選購的標準就是“代步工具,能開就行”。而他最在意的,最能體現“圈中人”感覺的是著裝。從頭到腳的自家品牌高級定制,材質天然舒適,色彩柔和,做工精致,細節內斂,與他的氣質非常契合。
隨遇而安,活在當下
旅行在張志峰的生活中占據著大部分的時間,大概每年有八個月的時間會在國外。他在旅行中學習和思考,汲取靈感,補充能量。
“隨遇而安,活在當下,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別老想著,房子是你住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他對酒店從不挑剔,不計較等級與價格,卻格外注重酒店的特色和文化底蘊。打車、坐地鐵,都是不同的體驗,“你只需要享受行走的過程”。
他天賦異稟,有個相當好伺候的“外交胃”,他在歐洲一待半年,不用吃中餐,適應能力特別強。這讓很多和他一起出行的人都感到很驚訝,“因為別人不吃中餐就受不了”。而張志峰能輕松地接受當地的事物,并且把這當做最好的,“不能總想著家里的飯,并且以此作為唯一標準”。
他一直比較喜歡大自然,喜歡體驗各國的自然風貌。剛從德國回來的張志峰,與大多數人喜歡去柏林的感覺不同,他獨愛未經戰火洗禮的德國鄉村,“鄉下有許多古建筑,有些在過去曾是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很特別”。一直在路上,到現在他坦白說已經很難再覓得特別讓他震撼的風景,“因為已經過了那個到哪里,看到什么都特別興奮的階段”。這套旅行者的理論,倒與他的奢侈品審美觀有點兒異曲同工。
薄胎茶具,用來泡烏龍茶,容易散熱。
旅行隨身茶具
茶具種種
張志峰喝茶時對茶具很講究。喝不同茶、不同心情、不同場合、和不同的人喝茶的時候都會選用不同的茶具。他認為茶具不在昂貴,而是來自眼緣。東亞各地收的比較多,比如韓國、日本、臺灣等地,看見就買,自己喜歡就好。
茶具 對于心愛的茶具,他去哪里旅游都隨身帶著。旅行帶的茶具不能太大,比較結實的,厚一點。熟悉的茶具令他不再有漂泊之感。“生活就是這樣,走哪里都是一天,并不是回家才叫家?;钤诋斚?。”
關于茶 張志峰喜歡喝茶。紅茶、普洱多一些,別的茶也喝。和別人不同的是,他的茶要自己去采,自己炒。“我們幾個一起喝茶的人,一塊種茶、采茶,那是云南茶山上的老樹茶。很多人不懂,要喝臺地茶,那是地上種的,要灑農藥,老樹茶是長在山上,因為樹很高,摘都摘不完,根本沒人去噴藥。我喜歡喝茶,所以來源要清楚。喝起來放心。包括自己炒茶。炒茶就跟做飯似的,沒有想象中復雜。做起來很簡單。”
張志峰從來不喝太貴的茶,他認為貴都是人為的。茶需要好的氣候,好的土壤,好的炒制,這些就夠了,價格大部分都是人為的炒作。“如果把標記去掉,再品嘗,你會覺得我的茶和很貴的名茶都相似,那些都是商業行為。”
他認為真喝茶的人不會喝很貴的茶,而是買合適的茶,懂得去欣賞。
雕塑 張志峰收藏一些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比如雕塑。他的工作室放置著一些當代的藝術家作品。他的挑選原則是:作者不是特別有名的、自己喜歡的、和時尚有關的,比較美的雕塑。比如,公司門口的雕塑像迎賓女,“省的真人站著迎賓了,實用。”張志峰幽默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