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歷】當代夸父
多年來,楊昌熾追逐日全食的腳步遍布全球?!八拇稳?,四次環食,在四次全食中有兩次失敗了。如果要在北京看日全食,要等到2035年。希望我能看到?!?/blockquote>多年來,楊昌熾追逐日全食的腳步遍布全球。“四次全食,四次環食,在四次全食中有兩次失敗了。如果要在北京看日全食,要等到2035年。希望我能看到。”
2006年利比亞、2008年新疆、2009年印尼、2009年上海、2010年緬甸和玻利尼西亞、2012年臺灣。這個名單還在繼續,把它們串起來的是黑暗的太陽,而楊昌熾在追逐太陽跑。
年近六十的他,至今依然在跑。不同的是,從去年開始,他的身影頻繁地出現在中國的各大校園內,中學和大學的同學們都可以聽到他的講座。楊昌熾希望通過自己的故事,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并熱愛天文學。他說,兩條路他都打算跑下去,不想停下來。
2010年1月15日 緬甸日環食。
淡然面對不完美
楊昌熾最近的一次觀看日全食的記錄是在2012年,在澳洲的昆士蘭。當時,這個人口12萬的小鎮迎來了超過5萬名的游客和來自各地的追日者。楊昌熾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這場盛事是如此的浩大:城內酒店早早就被全部預訂完,甚至連房車也所剩無幾,同時,連大堡礁海域也停留了諸多船只。上一次的凱恩斯日全食發生在公元710年,下一次則要等到225年之后。
2012年11月14日,澳大利亞凱恩斯各觀測點,期待看到奇景的人們聚集在一起翹首以盼,心里卻都隱懷著一絲忐忑。楊昌熾擔心,“日全食的時間就在幾個小時之后,但天一直在下雨,只能期待明晨6:38-6:40太陽露臉。”
之前的天氣預報就顯示,日全食上演當天,觀測點可能會有云層遮擋,果然,當天早上開始下雨,云層久久不散,對于日全食愛好者來說,云層無疑是影響觀測的大敵。“前一天天氣就不妙,我們都有點擔心,果然天亮的時候下雨了,不過大家還是有期望,車子就往觀測點那邊開,結果發現不是整個天空都有云,是有區塊的,有一塊沒有云,大家就祈禱:云,拜托,你不要在太陽那邊,你趕快離開。”楊昌熾和來自上海天文臺的觀測者們都緊張地看著云層的變化。
當天日全食的食甚時刻發生于當地時間11月14日6:38,即北京時間11月14日4:38左右。食甚發生之時,太陽仍然被云層遮蓋著,楊昌熾失望了,最終,他們只看到了日偏食。“我的觀測失敗了。”他在微博里寫道。
這是他八次逐日之旅中時間最近的一次,滿懷期待跨洋遠行,卻以失敗而告終。不過他對此看得很淡然,“觀測日全食,一般失敗幾率是50%左右,云層、下雨等天氣狀況都會影響到觀測,這是沒有辦法的,除非大家一起去開著車趕緊換個地方看,那可能還是有機會的。”
對于楊昌熾來說,在極光、日全食和流星雨這三大天文奇觀中,他最鐘愛的也正是最難以看到的日全食。對于日全食所帶來的驚人景觀,不僅會讓人感嘆大自然之神奇奧妙,更會對其世界觀和價值觀產生深遠的影響。經常穿著一身深藍色布服、緊腿休閑褲以及戶外運動鞋,楊昌熾頭發已然接近全白,由于多年戶外觀測和旅途奔波,皮膚要偏黑一些。
他自認是個很淡泊的人,“因為日全食的美景,那么久才會出現一次,你會覺得人生的機遇是很重要的,要把握機會。然而在看到這么奇偉的天文現象之后,你會覺得人非常的渺小,會覺得所有事情都不嚴重,都會看得很淡。這的確會對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影響,有些人碰到想不開的事情會想跳樓,這些東西在我腦海里都不會有。那么渺小,你跳樓干什么呢?”
楊昌熾(右)臺灣知名的天文愛好者和天文攝影家,臺灣彰化縣人。前任臺中市天文協會理事長。
此景人生得一見
楊昌熾介紹,在觀測日全食的過程中,貫穿始終的是安全問題,在偏食階段都必須佩戴日食眼鏡(太陽減光鏡)才能觀看,對于聚光能力強大得多的望遠鏡,則必須在其物鏡前加上減光密度足夠大的減光片。無論是雙筒望遠鏡,還是天文望遠鏡,都絕對不能用眼睛直接去看,最提倡的方法是在物鏡端加濾鏡,但是價格高昂。對于目前國內的大多數愛好者來說,可以自制巴德膜蓋,一張A4大小的巴德膜售價約100元。
而在觀測日食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正是去掉巴德膜直接用肉眼通過望遠鏡觀測,楊昌熾一般會做以下準備:相機,巴德膜,還有日食的具體時間、地點,關于食甚的時間等必須非常精確。“這個過程都要詳細知道到幾分幾秒。只要日全食開始,就可以把巴德膜拿掉,用望遠鏡看,但是如果把巴德膜早一秒拿掉,直接用肉眼觀看,眼睛就瞎掉了。有些人覺得沒事,但其實眼睛已經受到傷害了。有人說自己很厲害,可以直接看太陽,那是不可能的,表面上看沒事,其實眼睛已經受到傷害了。”
日全食開始之后,呈上的將是最難得的天文盛宴:在日全食剛開始和即將結束的瞬間,會出現美麗的貝利珠和鉆石環;而當太陽被完全遮住時,日冕、色球和日珥都是難得一見的景觀。平日里耀眼的太陽此時變成了黑色,只留下一個金色的光環,天空變成了靛青色。鳥兒此時會失去方向,或者會飛回巢中,而蝙蝠和其它夜行動物則可能睡眼惺忪地出來活動。
“觀日八次,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利比亞那次,因為日全食發生在正午,你會看到早上天亮了,到了11點多開始偏食,天色暗下來,像夜晚一樣,逐漸日虧、全食、貝利珠出現、鉆石環出現、然后太陽慢慢又出來了,讓人比較有一天變兩天的感覺。”談到那次壯觀的景象,一向氣質儒雅、說話慢條斯理的楊昌熾仍不免有些激動。
那是2006年3月29日在非洲北部國家利比亞境內撒哈拉沙漠中出現的日全食,日食的最大食發生在利比亞中部偏南的沙漠中。“要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找到最大食的位置,難度相當高。還好最大食發生地的附近恰好有一個火山遺跡,名字叫烏娜穆斯,成為我們此行的航標。”
楊昌熾一行九人搭乘了兩部四輪傳動車,日夜兼程到達觀測點,“預報時間一到,果然日偏食開始發生,大家紛紛戴起特制的眼鏡。隨著時間一點點推移,太陽逐漸被‘吞噬’。這時由于剛剛初虧不久,還察覺不出光線的減弱。把兩個手掌交叉,讓太陽成像在地上,會發現地上有好多像弦月般的影子;以皮帶孔作太陽的針孔成像,太陽的成像更是清晰。隨著時間的推進,太陽的相位不斷變化,光線逐漸減弱,就在光線完全消失的前一刻,奇妙的鉆石環、貝利珠出現,接著整個大地都暗了下來。此時,現場有人跪了下來,他們在祈求太陽可以再度出現。由于陽光被遮掩,天空暗下來,溫度明顯降低,帳篷村內早已點亮卻不起眼的燈泡,此時突然顯得亮了許多。應該在半年后的午夜才會出現的星空,現在就呈現在眼前,更讓人體會到天體運行的奧妙。”楊昌熾說。
他用數碼相機拍下了幾張日冕的照片,雖不是專業水平,但他表示自己已經很知足。“全食總共持續了四分多鐘,一下子就過了。就在日全食結束前的最后一刻,也就是月亮離開太陽最實時的短暫時間,我拍下了鉆石環的照片。接著大地漸漸亮了起來。全食雖然結束了,但偏食仍在持續,太陽逐漸復圓。這場太陽和月亮共同演出的天文大秀,人生難得一見的日全食,漸入尾聲。”
駱賓王曾在《游山遇天色漸暗》中描寫日食的景象:“天高云淡忽漸暗,快馬馳騁又加鞭。疑是天公心頭怒,此景人生得一見。”想來楊昌熾當時的感受也是如此,天地奇景,一生中得見一次,當是無憾了吧。
2010南太平洋HAO環礁日全食。
2010年7月11日南太平洋大溪地HAO環礁日全食。
腳步永遠不會停歇
楊昌熾近年來不僅跑遍各地觀測日食,還在大陸很多學校開展天文學講座,他制作了很多小卡片來發給聽講座的同學,上邊印有自己拍攝的日全食、極光、銀河以及旅途中拍到的美景。
其中有一張鉆石環的日全食照片尤為醒目,在日全食的全食階段,當月球離開太陽面的時候,太陽光便有可能在月球上較凹的位置漏出,在剎那間形成一顆光珠,而這便是所謂的“貝利珠”。貝利珠是日全食開始或結束時太陽光從月面邊緣的山脈縫隙中透射而出形成的,持續時間只有一兩秒鐘,而貝利珠加上色球層,狀似一顆鉆石戒指掛在天空上,因此這便成了所謂的“鉆石環”現象。
關于日全食和鉆石環等,網絡上已經流傳著很多漂亮得讓人驚嘆的照片,“有很多人拍出漂亮的照片,但是他們只是在記錄,沒有在體驗,對于我個人來說,覺得用相機拍下來就好了,我是在感受那個過程,我沒有記錄下最漂亮的日全食照片,因為我沒有那個體力背那樣的裝備去拍,那就留給年輕人拍。”
雖然年屆花甲,楊昌熾不喜歡別人叫他老先生。“在臺灣,只有快要死的老人才會被叫做老先生,你叫我楊先生就好。”
我問他,這么大年齡出去追逐日全食奇景,家人不會擔心嗎?他想了想,“在撒哈拉沙漠我遇到過一次車禍,好在是在沙漠里,還沒事,如果在其他地方,可能就受傷了。不過我的家人并不反對,我們家小朋友跟我一起出國很多次,他自己也在外國打工留學,我擔心他,他擔心我,所以沒事的。有時出發前就在網上聊一下,大概就是囑咐要小心這樣。”
雖然已經觀測過多次日全食,但楊昌熾表示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就會想這次是不是更精準看到想要看的現象?是不是比上次更漂亮?每次都有期待,每次都想看它從哪個方向出來,是不是跟我們的預測一樣。”
美麗的景色,看多少次才會知足呢?他搖了搖頭,“永遠都不會知足,因為每次都是不一樣的,當條件允許的時候再去吧,看看錢夠不夠,有沒有時間,再不去來不及了,我已經六十了。所以我會勸告年輕人,有夢趁早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