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聲音功夫

“達摩寂寞太久了,少林寂寞太久了?!边@句話讓楊晨覺得,聲音就像一門功夫,是讓他付諸身心體會天地、將息生命最好的法子。

“達摩寂寞太久了,少林寂寞太久了。”這句話讓楊晨覺得,聲音就像一門功夫,是讓他付諸身心體會天地、將息生命最好的法子。

楊晨唯一一個在北京所有調頻電臺主持過重要節目的主持人,先后就職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北京音樂臺、北京交通臺等等,也開創了全國首位電臺主持人出版人聲發燒碟先河,目前已發行了三張人聲專輯,包括《楊晨的那一片花》,《月光傾城》,《月落日光城》。2010年在北京舉辦國內首場人生演說音樂會《月落日光城》,2011年在北京保利劇院推出固定節目《本世紀最“勾”魂的聲音——楊晨說畫》。

4月7日清晨,楊晨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打自河南,楊晨身在北京,身體剛從40度的高燒中康復。

北京四月天枝椏新簇,中原地區的河南,已經桃紅柳綠了起來。電話里確認了一件事,在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對面的太室山西麓,叫永泰寺的地方,楊晨將會被安排一場演出。永泰寺是唐朝永泰公主出家的地方,武則天去過八次,曾留下“愿解如來真實意”的手筆?,F在,永泰寺近地一條一直不被保護的秘道被河南幾位文化人惦念著,想借此打通古今千年的時光維度。

楊晨新近去過秘道,“兩百年前整修過,至今能回響出最自然的聲響。北京的歷史也就幾百年?;赝麜r間,‘達摩寂寞太久了,少林寂寞太久了’,我在河南聽到這樣的傾訴,我想,用聲音表達也許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楊晨,一個從以說話為生到不會說話,又到通過說話體會并表達身心的人。他的故事,先從少林寺說起。

楊晨 唯一一個在北京所有調頻電臺主持過重要節目的主持人, (王旭/圖)

少林寺和臭和尚

兩年前,楊晨開始站樁,這項據稱和打座一樣行之有效的修身養性方法,讓楊晨的生命發了許多改變,最明顯的變化是在采訪現場的樓頂,楊晨站定,讓年輕力壯的攝影師猛力推他而紋絲不動。

因為這層“武藝”的緣分,楊晨在今年春天去河南少林寺住了十天。少林寺在現今的社會語系已經并不是一個適合修養生息的地方,楊晨對此不以為然—“北京有很多寺院,但中國的第一個寺是洛陽白馬寺,再到嵩山看看少林寺,看看寺內的碑林塔樓,勝過北京太多。”

楊晨所言“勝過”,與宗教的喻意并不緊密。“我不是佛教信徒”,楊晨言明。那么,在他眼里,看到了什么?“中原人的幸福生活,才是跟佛法最親近的所在。”楊晨這樣回答。

楊晨眼中的少林寺是這樣的:春天的少林寺,花發柳垂,寺外的田地綠油油,河南的大爺大媽黑著臉,自然耕作,面容平靜,沒有悲傷,也沒有高興。什么夢幻泡影,什么無常,如同土地里將息的生命一樣,勿需言明。久陽西下,大片麥田里,成群的孩子們,光腚的光腚,光膀子的光膀子,人和自然天地融合,沒有人進廟上香,僧人出寺走在道上,孩子們哄起喊幾聲“臭和尚”,和尚笑呵呵地,也不言語。寺里寺外,習武的習武,念經的念經,種田的、做生意的,前一秒白雪皚皚,后一秒桃花怒綻。輪回無常,生老病死,全憑自然之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與自然那么近,用最自在的溝通,是一份“接地氣”的親近、一種敬畏。與喜怒哀樂無關,與榮華富貴無關。

“在這里,人的欲望沒有那么強烈。香火本身代表著一些欲望,少林寺沒有人去上香,南方的寺廟香燒了幾米高。少林寺不像外界傳說的那樣,進去寺里,感受不到強烈的欲望。至于將來怎么樣,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把它呈現出來。”楊晨所說的呈現,是用他的聲音。

高興就演

楊晨的聲音屬于標準男中音,在車水馬龍的都市路上,或者夜深人靜的樓宇居室,聽上去透著一種直抵人心的溫度,簡直是“老天爺賞飯吃”。

2009年,楊晨在北京同時主持著數檔收聽率不俗的電臺節目。每天主持四個小時,夜夜上班。那是一段指引楊晨發生自我改變的時期。睡眠不好,沒精神,沒食欲。生就擅長運用聲音的楊晨“突然間不會說話了。”于是楊晨閉上嘴,開始問自己許多問題:我為什么急?為什么燥?我掌握了說話技巧,為什么卻不會說話?

接下來四年時間,楊晨沒有說話,處于“別人一天工作一兩個小時,我一周工作一兩個小時”的狀態。與此同時,楊晨開始錄一些助于睡眠的聲音寶典,錄制時,楊晨用“想生先死”的方式,在錄音室,像“死一樣躺在那兒,需要大量個人空間,完全不受任何人打擾。每天最少一個小時,回到自己的節奏,再開始”。楊晨在“尋找一種自己想要的聲音,用輕松的肉體和安靜的靈魂,讓聲音有根有魂,師出有名,有生命基礎,有對世界的看法”。

這個過程中,楊晨更是捋順了一條對自己非常重要的道理。“上中學時,我其它科目的學習成績不是特別好,但英語能考滿分,就這樣被保送上了大學。我現在聲音好,我就往這個方向努力,就有人聽。”以此類推,楊晨選擇專其之柔。放之生活也一樣,“生活的好壞不在外不在充裕,而在內心富足。”楊晨說這話的同時,指了指頭頂上方的榆樹,“當春乃發生,吃上這榆錢比任何東西都能讓我喜樂,它應天而生,根本不值金錢。世界上最復雜的東西都蘊含在最簡單的事物里面”。

楊晨在生活里沒有什么表達欲望,跟人聊天甚至于他是一件體力活,聊一次需要緩幾天。但他開始練就一門功夫,一門叫聲音的功夫。如若把它比作楊晨身上的另一門功夫,“打樁”,也是相通的。“一通百通,說話和站樁一樣,就是只干好一件事兒,干好它,不分跟誰,都是一樣。就像此刻我跟你說話,我是六合的,是用心和腦子同時在講,這樣,我們雙方才都會感到舒服。”

從以說話為生到不會說話,再到2011年,楊晨在北京保利劇院推出固定節目《本世紀最“勾”魂的聲音—楊晨說畫》,開創了國內首場人聲演說會?,F場配音是吉他、小提琴、曼陀鈴、塔不拉和古琴,畫面是金、木、水、火、土,主角是楊晨,觀眾有1500人。演到現在,固定的只是節目,隨機的是時間,用楊晨的話說,“我一直在演,一高興就演。”

楊晨的聲音被“喜歡”,是含有一種讓人放松的力量。這種力量的表達是通過“聲音的禮物”—楊晨在微博、視頻網站等推出的聲音內容,即用朗誦加現場配音,朗誦散文或詩歌,現場配音由蒙古額爾古納樂隊配樂即興完成。

采訪前不久,楊晨從工作的電臺辭職,全心全意做起了“聲音的禮物”,這次的主要內容轉為佛經—“人們太久以來賦予它宗教色彩,其實它像散文一樣美,就是古人的情話。”楊晨這樣述說自己心目中的佛經。

楊晨即將出版最新作品《道德經》和《金剛經》。“你想不到,用一臺最普通的小錄音機,一個下午時間就可以完成。但是對我來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很重要。”在嵩山少林寺,楊晨“找心,找最后的體驗,就那么一瞬間,天地廣闊,身心自在”,“錄十部”都不成問題。 

 

(王旭/圖)

念經

“何時何地錄,技術上已經沒有差別,但心里感受不同。一定要無拘無束,才能表達完整。錄音設備的完美也不一定是完美。我的聲音是對自己最嚴肅的交待。”楊晨說這番話的時候,若有所思,也許在回味少林寺的那個午后,也許在回味佛經里的禪意……然后,自然而然地講到了中華書局的老編輯李軍。

李軍是楊晨出版聲音讀物的編輯,編過《大藏經》,也編過《李清照》、《王國維》……李軍三十年前去過少林寺里讓楊晨心意所至的塔林。當時,一個小和尚正捧著《紅樓夢》專心致志地讀,“離紅塵俗世最遠的地方,恰恰是離紅塵俗世最近的地方”,李軍的這番回想與楊晨的感悟相得益彰,“塔林里埋著老和尚,俗世看去全是墳,但我一點都不害怕。我再怎么鬧都沒關系,有老爺爺們看著,心里除了平靜還有敬畏。”楊晨說。楊晨一直認為,佛法不“經傳”,一傳就不自在了,不自在就反倒成了牽絆。

《道德經》是楊晨與中華書局合作出版的第一部聲音書。合作出版《道德經》時,楊晨抗拒,“覺得沒什么東西可說”。后來《道德經》的出版不光有聲音版,還有文字版,楊晨自己寫、自己念,一遍遍“撒破”聲音和文字表面的意思,甚至為了不受干擾,直接辭去了工作,在這種反反復復中,楊晨依然覺得“佛法不可說”,但“不說”的法子卻已經全然變了。

“《金剛經》是一瞬間的事兒,就是我不把它當回事兒的時候,它已經不是最先出現在我眼前的樣子。形式感不能讓我找到最自在放松的狀態。”楊晨的工作和辭職、“聲音的禮物”和念經,都以聲音為不同形態而存在。但對他來說,“八百年前沒有最炫民族風,卻將佛法以最接地氣的方式傳到了現在,什么是經,經就是不刻意,一切隨意。”這是在聲音中,楊晨的體悟。

(王旭/圖)

【對話楊晨】

佛經是古人的情話

記者:你在《金剛經》讀到了什么?

楊晨:當我再理解《金剛經》時,須菩提不是須菩提,如來不是如來。這個時候,我念的《金剛經》已經不是看到的經,它無相、無表情,有人從我身邊經過,可以打斷我,沒關系,我就是我。到了這個時候,《金剛經》似乎在我心里還原成了它原本的樣子。我把它還原到我的生活,或者說我的家就是我的宗教,就是我的佛。在我的佛法里,我敬重我的父母,敬愛我的妻兒,他們未必都是完美的人,未必都是與我最默契的人,但他們是我在天地間最親近的人。諸像非像,皆非如來。聽從自己的心,做自己,這個最重要。這樣就會發自內心而沒有雜念,且真正沒有雜念是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沒有雜念。我的理解里,這份心就是佛心。

記者:聽上去,越深入越簡單?

楊晨:沒有雜念就會變得簡單。第三章里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也曾這么讀過。但當我對世間萬物抱有慈愛之心,再讀的時候,已經不是最先讀到的意思,我讀到的是一種沉淀在心中的正能量。重新再看見慣的世界,沒有什么是臟的,至少現在我有了強大的心理依據,臟不臟已經不重要。我從聲音上解決這件事兒,也從態度上有了解決。我將來是什么樣子,我不知道。我看著你,我喜歡你,我只知道我現在的感受。

記者:是否在乎聆聽者能解其中意?

楊晨:小時候背唐詩,總是想找到傳說里的山洞,聽說老頑童在那里背熟了,《九陰真經》。我選擇用我自己的聲音,用我自己的方式,就是我的意義。我用最輕的聲音,我沒有宣傳,我沒有利用它來賺錢,這就是我的態度。你聽到我讀《道德經》,為什么這么斷句,這么說,這就是我最好的語言。換句話說,人應該相信愛,有信仰,應該慢生活,這本身就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不理解也未償不是一件好事,負能量也是一件好事,在恍然大悟的時候,負負得正。什么樣的快樂都是快樂,買一臺車和看到大自然的快樂是一樣的快樂。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