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球巡禮】袁鐵堅專欄 野象谷球場的青春記憶

野象谷,在西雙版納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無人不知。只是,這個名字在旅游圈內和高爾夫圈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雖然都地處西雙版納,相距不遠,但彼此的內涵卻大相徑庭。

野象谷,在西雙版納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無人不知。只是,這個名字在旅游圈內和高爾夫圈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雖然都地處西雙版納,相距不遠,但彼此的內涵卻大相徑庭。

旅游圈內的野象谷是一個能觀賞野象活動的森林公園,位于景洪市境內的勐養自然保護區。這里是野象活動最為集中、頻繁的地方,加上交通便捷和獨特的熱帶森林景觀,因此與植物園、橄欖壩并稱為西雙版納最熱門的三大景區,是游客的必經之地。

高爾夫圈內的野象谷則是一個具有獨特的熱帶雨林景觀的高爾夫球場,位于景洪市境內的大渡崗鄉,距勐養自然保護區不遠。該球場三面被原始森林環繞,一面與萬畝茶園相伴,球道蜿蜒迂回于茶園、樹林之間,總共有18個洞。球場周邊有500畝茶園、100多畝咖啡園、700畝原始森林、100多畝水庫,是雨林景觀休閑區。

據說,這是北半球唯一的熱帶雨林球場。因此,野象谷球場雖然地處邊陲,開業的時間也不長,卻在高爾夫業內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大凡高爾夫的發燒友,若有機會去西雙版納,一定會去野象谷下場揮桿,一睹芳容。也難怪,這里曾是西雙版納第一家球會,也在一段時間內曾是西雙版納唯一的球會。

近年來,隨著西雙版納旅游業的發展尤其是“冬季休閑度假勝地”概念的熱炒,一批地產大鱷如萬達、世紀金源集團等相繼進入,旅游地產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在西雙版納遍地開花,因此,與大型旅游地產項目如影相隨的高爾夫球場自然受到開發商的青睞,西雙版納已建成的高爾夫球場數量也在數年間從一個變成了四個。

但是,我最喜歡的球場還是野象谷。野象谷的開發商是北京的首創集團,這是一家知名的房地產開發公司,這就決定了該項目必然地伴隨著地產項目的開發。然而,當我們置身其中時,卻感受不到旅游地產開發的熱度,因為開發量非常少,容積率非常低,與其說這是一個旅游地產項目,還不如說是一個純粹的高爾夫項目。

負責項目建設開發的總經理徐路告訴我,該項目投資方的股東基本是當年在西雙版納戍邊墾荒的北京知青,他們之所以選擇在這里投資,源于當年的知青情結。正是這種知青情結,決定了該項目建設的著眼點不是物質的、經濟層面的,而是精神、文化層面的,是人與自然、人與文化的和諧相處,是建設者們將青春的記憶通過項目的規劃和建設形成一種富有歷史文化感的寫照和回望。

所以,野象谷的會所建筑別具一格,充分吸收了傣族建筑的特征,把傳統民俗的精華與現代建筑的理念有機結合。會所建筑面積三千多平方米,面向球場呈U字形布局,中部留有庭院,與森林連接,身在會所,森林是庭院的延伸,身在林中,會所像是從森林里長出來的。

所以,野象谷的地產開發也別具一格,一幢幢或大或小的傣式別墅點綴在會所和練習場之間的綠樹和茶園中,為了最大限度保存當地民居的古樸雅韻,別墅的建筑完全吸收當地傣族建筑的精髓。

所以,野象谷球場的設計和建造更是別具一格,球場設計的理念不是遵循通常的所謂規律,而是在球道走向、寬度、視覺的合理性與自然環境的保護上尋找一個平衡點,有時,初看覺得設計有些不合理,細細琢磨又覺得回味無窮,理應如此,或者說更自然、更生態,因此也就更合理。

比如3#洞,由于保護大樹,導致落球區比較狹窄,要求開球的落點要準,給球手增加了難度,也由此增加了打球的挑戰性。5#洞,為了保護二十多棵大樹,球道第一桿是上坡擊球,第二桿則是大下坡擊球,這種一上一下的貌似不合理加上周邊的大樹使這個洞變得妙趣橫生。

印象最為深刻的是8#洞。這是一個3桿洞,完全建在郁郁蔥蔥的大樹中,是球場的標志性球洞,建造時精心保存的十多棵大樹將果嶺圍了個大半圈,入口很窄,但距離很近,P桿以下即可。這里是熱帶雨林景致的濃縮。為了保護這個生態環境,球場設計者甚至犧牲了球場品質。比如說,果嶺草因為日照不足,導致養護成本增加,并且很難達到別的球道果嶺的高品質效果。

在野象谷打球,我常常感到,或許,這種設計上的瑕疵讓人理解并感動于設計和建造者的用心良苦。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