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欄馬圈】王受之專欄 我不是學設計的
香港設計圈子有幾個人必須要認得,陳幼堅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2012年年底,陳幼堅請我去他在香港灣仔的寫字樓看展覽,陳幼堅的工作室在香港會展中心旁邊,面對維多利亞港,海灣對面就是九龍的尖沙咀,他的座椅背北朝南,他坐在那里開玩笑說:這椅子背后就是天安門。其實只要朝南擺,都可以說背靠天安門,難得的是他有這樣的童心。
香港設計圈子有幾個人必須要認得,陳幼堅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2012年年底,陳幼堅請我去他在香港灣仔的寫字樓看展覽,陳幼堅的工作室在香港會展中心旁邊,面對維多利亞港,海灣對面就是九龍的尖沙咀,他的座椅背北朝南,他坐在那里開玩笑說:這椅子背后就是天安門。其實只要朝南擺,都可以說背靠天安門,難得的是他有這樣的童心。
陳幼堅是香港設計界很另類的一位奇才。我好像是在一次香港設計師協會的活動上遇到他的,之后時常有機會見面,大家慢慢習慣單刀直入,不講客氣地聊設計,他是個很清癯的人,總是戴著一副圓黑框眼鏡,好像勒·科布西艾一樣,很瘦小的身材,山羊胡,喜歡穿黑色外衣,對自己的喜好很激情,對事物的看法很銳利,一個睿智的設計師,也是個性情中人,道骨仙風,出世得很。
陳幼堅大概自己不記得了,他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是“我不是學設計的”。我最喜歡別人說這樣的話,首先是坦誠,第二是沒有拿科班背景壓你。好像靳埭強先生一樣,一見到我,就說“我原來是學裁縫的”,完全突破了行業劃地為牢的心防,很容易讓人親近。但是設計界好多人,開口就是“我是清華的”,“我是中央美院的”,“我是中工的”,其實又如何呢?記得陳丹青在某篇回憶中央美術學院的文章中說,他們在王府井校尉營的那個舊校區的門房老頭,接電話一開口就是:“喂,這里是‘中央’,找誰???”把“美院”都省了,我看好多學設計的人,也恨不得這樣講,你說“中國美院”多牛??!全中國的美院都歸它了。膨脹??!我認識的這些香港大師們,是怎樣就怎樣,直來直去,并沒有拉虎皮做大旗。
陳幼堅也是個對中國傳統圖形非常重視的人,他設計的好多標志、平面產品,都很精巧地使用了傳統圖形,我最喜歡的是他用“四喜娃”做的設計,兩頭兩體,連環相接,可以看成是四個娃娃,四方童子并至,子子孫孫繁衍,北京琉璃廠的明代銅鑄四喜娃,陜西民間剪紙的四喜娃,陳幼堅把它延續發展出來,變成產品系列,就很有趣了。我去日本,幾個相熟的設計師都買了他設計的產品拿出來給我看,都說非常喜歡。我看中國平面設計師能夠打入平面設計實力最強的日本,非陳幼堅莫屬了,在日本的設計界,他的名聲就如成龍在日本的演藝界地位那么響當當。
在我看來,陳幼堅的作品,一個是真正傳統味道,第二是巧用傳統感覺,而不是生搬硬套,這個“巧”字說說容易,做到可不容易??!我們多少人生搬硬套地拿傳統來做噱頭,只得其形,不得其意,更沒有其勢。
香港生活和工作的節奏快,大家什么都是“現在就要”,因此設計上很容易出現粗制濫造的情況,在這等超級紛繁蕪雜之中,陳幼堅卻能夠慢條斯理,以自己獨到的設計風格將東情西韻融會貫通。在牢牢把握市場脈搏的前提下,使東方文化重新煥發光彩,得到國際公認。我有時候想:我們國內成千的設計家呼吁要設計民族化,就聽見他們叫,沒有看見國際上有什么回響,香港彈丸之地,石漢瑞、靳埭強、陳幼堅三個人,卻已經讓中國傳統設計在世界設計界揚名立萬了。這才是真正在做設計??!設計需要沉下心來做,舉辦研討會、喊口號,是做不出來好的設計的。
陳幼堅從不否認自己是商業設計師,這點我最喜歡。設計就是商業活動,有什么需要遮遮掩掩的?但要清楚的是,商業藝術并不就一定是沒有水平、低檔的東西,其實純藝術也有很糟糕的,商業藝術也有非常杰出的,全在于設計師。陳幼堅的商業設計,使他同時在藝術界得到很高的地位,就是一個典范。他說過:“商業是命題,藝術是境界,我所做的無非是在努力將商業命題做到藝術的境界。”
這一點他做到了:雖然他不過只在中學理科畢業后念過十個月的夜間設計課程。他曾贏得本地及海外設計獎項五百多個,包括美國“傳達藝術”雜志評選的優異獎、美國紐約藝術總監俱樂部大獎、英國D&AD、日本東京字體總監俱樂部大獎、香港4A創意大獎等大獎。他的公司在1996年被美國紐約《平面設計》雜志選為年度世界十大設計公司之一,是唯一的亞洲公司。
陳幼堅如今被大家稱為“設計大師”,我想他可能更喜歡“視覺藝術家”這個叫法,他認為在視覺藝術的最高境界中沒有行業、空間、地域、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分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