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拆”的命運 公共藝術是美學問題,還是社會問題
“公共藝術在中國不是美學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敝醒朊佬g學院教授殷雙喜表示,“在國外三十多萬美元的立項說沒就沒了,這是要追究責任的。中國有些領導把公共空間看作自己家客廳,我需要就要,我不要就拆,這是中國公共藝術面臨的最大困惑?!?/blockquote>責任編輯:袁蕾 李宏宇 朱曉佳 實習生 龍健 張宇欣
1995年,藝術家克里斯托和讓娜·克勞德夫婦用防火聚丙烯面料把整個德國國會大廈包裹了起來。在此之前,德國各界討論了整整25 年:是否允許包裹國會大廈?這究竟算不算藝術?最終,“包裹國會大廈”成為柏林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城市營銷。
公共藝術雷人事件
2008年,天津新航站樓主題雕塑《飛翔》落成,48片不同顏色的羽毛組成3面風帆。有官員視察機場,不喜歡《飛翔》的顏色,當下命令拆掉。機場方面解釋說顏色取材于楊柳青年畫,官員答復:“我不喜歡楊柳青年畫,馬上拆掉!”
“我個人認為,公共藝術在中國不是美學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在“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建設論壇”的主題演講中提起這件往事。“在國外三十多萬美元的立項說沒就沒了,這是要追究責任的。中國有些領導把公共空間看作自己家客廳,我需要就要,我不要就拆,這是中國公共藝術面臨的最大困惑。”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呂品昌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中國公共藝術最根本問題還是領導一個人在拍板。另一方面,領導、老板們喜歡的,公眾未必喜歡,結果往往也是拆。
這次論壇由文化部藝術司、福建省文化廳和漳州市政府聯合主辦。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諸迪透露,文化部計劃于2014年舉辦“首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