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仍是少數”“文革”懺悔者的努力與困頓

“文革”結束37年來,由傷痕文學的控訴,到反思文學的沉思,再至零星個體發出懺悔之聲,對內心之惡的審視尤顯艱難。如今,一群人選擇共同向歷史低頭致歉,幾乎是民間覺醒者所能走到的極限。在王志明看來,從私下道歉,到個人反思,再到集體懺悔,是知青一代宿命的結束?!啊覀儭允巧贁?,”王克明說,“真正的道歉與和解尚未到來?!?/blockquote>

責任編輯:葉偉民 實習生 潘夢琪 蘇桐

在王克明看來,從私下道歉,到個人反思,再到集體懺悔,是知青一代宿命的結束。

5年來,共有十余位作者拒絕了約稿,害怕“犯錯誤”或“惹麻煩”。作家老鬼想為母親寫一部盧梭式的懺悔錄,卻被家人斥之為“鞭尸”。

“90后”們的反應讓陸曉婭略感寬慰:如果沒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死的,那他就真的死了。

多年來,北京文化研究者王克明總會想:到哪里去尋找失去的“禮”?這位常在陜北榆林山中研究喪葬風俗的老人,得到的答案是傳統的:“禮失而求諸野。”

如今,王克明也試圖將這個信條貫徹于歷史書寫:歷時5年,老人遍訪民間,搜尋了一份“文革”懺悔者的名單。名單上的32個名字,都曾是“文革”暴力的一部分。

時移事往,這些人大多跨進了花甲之年,最為年長者已有74歲,這些昔日的作惡者選擇寫下罪行,準備結集出版,以尋求寬恕。

“文革”結束37年來,由傷痕文學的控訴,到反思文學的沉思,再至零星個體發出懺悔之聲,對內心之惡的審視尤顯艱難。如今,一群人選擇共同向歷史低頭致歉,幾乎是民間覺醒者所能走到的極限。

“‘我們’仍是少數,”王克明說,“真正的道歉與和解尚未到來。”

“假若一切都是時代使然, 那何來個人的罪與惡?”

61歲的王克明將編撰這本書的理由歸結于“贖罪”。

1971年,王克明到陜西余家溝下鄉,這個19歲的知青由此迸發了“革命的激情”。在隨后的“一打三反”運動中,王克明毆打了大隊書記谷志有。挨打時,那個頭戴白羊肚手巾的莊稼漢一聲不吭,涌著鮮血縮頭靠倒在磨盤上。

此后8年,谷志有不再提被打之事,卻常幫王克明磨鐮擦鋤。王重病時,谷用三角針為其放血治療。“你一個北京娃娃,落難受苦,不容易。”

王克明卻羞愧不已:此后王克明十幾次回到余家溝,不敢再見谷志有。如此煎熬了三十載,直至2004年,王克明終于鼓足所有勇氣走進谷志有的窯洞,說出了遲到的“對不起”。74歲的老人卻笑了:“嗨,運動嘛!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