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怎么會有清華?” 首批赴臺陸生畢業之路
赴臺陸生就像兩岸教育交流的“試驗品”,經歷輪番政策波動和爭論而命運起伏?!芭_灣試著接收我們,我們試著在小島了解自己,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标懮卮箨懻夜ぷ?,被面試官問得不知如何作答;臺大是指臺北大學還是臺灣大學呢?臺灣怎么會有清華,山寨的嗎?
責任編輯:葉偉民 實習生 楊寶寶
臺灣政治大學陸生廖龍波畢業前夕與同學合影。
赴臺陸生就像兩岸教育交流的“試驗品”,經歷輪番政策波動和爭論而命運起伏。“臺灣試著接收我們,我們試著在小島了解自己,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陸生回大陸找工作,被面試官問得不知如何作答;臺大是指臺北大學還是臺灣大學呢?臺灣怎么會有清華,山寨的嗎?
“那么人心呢,彼此內心劃限,互不了解的雙方做好準備了嗎?”葉家興說,“陸生到臺灣,兩岸或許更該讓彼此的邊緣變為歷史的核心。”
2013年4月,陸生任翰達剛到北京某招聘現場,就“單挑”十位面試官和撞上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問題,例如:在臺灣讀大學和大陸有什么區別?怎么會選擇臺灣?
這位手持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碩士學位的男生,頗費番口舌解釋,試圖向面試官們“證明”自己的母校是臺灣最好的大學。
另一位畢業自臺大的女生,為了爭取兩家大陸招聘單位的面試,不得不在課業仍繁重的時期就開始“折騰”。其中一家的面試就進行了3次,她每次得從臺灣飛回去大陸一趟。2012年11月內,她往返兩岸飛了10次,“機票錢都得自己承擔”。
而在這個月的同一周內,她完成了如下事情:五份在線考核,兩、三輪面試和兩場學校的期中考試。
被稱作陸生元年的2011年,臺灣高校首次開放面向大陸招生,928位和任翰達一樣的陸生奔赴臺灣求學。兩年跨海“試水”后,卻并非每個陸生都如任翰達早早去尋找“出路”——有人不得不決定延期畢業,有人糾結著籌備留學歐美的學術之旅,有人尚在畢業論文中掙扎,有人規劃繼續申讀博士以留守臺灣。
陸生中大部分選擇今年畢業的碩士生,不僅和大陸的同齡人一樣遭遇今年的就業“寒冬”,還面臨臺灣陸生政策歧視所導致的未卜命運。
“(臺灣學歷)并不像大家預期的那般優越,也暫無明顯劣勢:我們的狀況叫做一切待定。”回到大陸參加過數場面試的陸生方佩(化名)總結道。
“除了記憶和一紙文憑,還有什么是我們能帶回去的?”另一位陸生“七七”則感慨,“這或許要交給時間的續集。”
這些“第一批吃螃蟹”的年輕人正嘗試在不同選擇之間探索出路,一面珍藏登“臺”飛行的記憶,一面則觸碰著“陸”的現實。
“一個都沒解決”
“在夾縫中求生存,不敢聲張”就是陸生面臨的尷尬。第一代陸生就像經歷試驗的“小白鼠”。
在2013年6月中旬的臺灣政治大學畢業典禮上,陸生胡月在撥穗儀式(臺灣畢業生把學士帽的流蘇從右邊撥到左邊)上竟擺了一道烏龍:還未開始自己便撥了過去,還好臺灣同學幫他撥回來。
與此同時,位于新竹市的臺灣交通大學陸聯會在為即將離開臺灣的陸生舉辦“送舊會”。在場的陸生詹洋洋因為陸聯會會長一席惜別詞,忍不住淚光閃爍。
在此之前,“離別感”早就在臺灣陸生群體里蔓延。在臺北,陸生王欽曾策劃發起過一場旨在幫助陸生就業的“2013第一屆在臺陸生就業人才交流會”。然而,事與愿違,陸生和招聘企業互動的結果是“供求不對應,一個都沒解決”。
王欽最終發現,一般臺灣本土公司只傾向招臺灣學生,而臺企在大陸的公司則傾向招大陸學生,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