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還是“自縛” 臺灣私校倒閉潮下的陸生政策
受“少子化”沖擊,臺灣將迎來私立高校倒閉潮。臺灣一方面希望引入陸生救市,另一方面又設置層層障礙,縱使島內開放的呼聲四起,但松綁仍遙遙無期。
責任編輯:葉偉民 實習生 楊寶寶
數據來源: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副教授葉家興。
受“少子化”沖擊,臺灣將迎來私立高校倒閉潮。臺灣一方面希望引入陸生救市,另一方面又設置層層障礙,縱使島內開放的呼聲四起,但松綁仍遙遙無期。
臺灣高校向大陸學生拋出橄欖枝原因眾多,最重要的動力之一來自經濟考量。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林國明教授將其總結為經濟的邏輯,即在臺灣高等教育的擴張下,很多私校需陸生生源以“救市”。
高等教育資源過剩已成為臺灣的頑疾。十幾年前,臺灣成立了“教育改革委員會”,建議教育部門多設立大學以緩解就學壓力,這一決策導致島內大學激增。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楊景堯曾撰文指出,臺灣目前大學數量多達164所,“以人口密度算,堪稱全球第一”。在這一前提下,臺灣人口出生率卻呈下降趨勢,“少子化”現象嚴重。不受政府資助的私立高校生存面臨嚴重困境,只有降低分數爭搶生源,錄取率幾近百分之百。2008年,甚至被爆出了高考7分就可以上大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