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就是我們的戰友和兄弟”“鮐背仁醫”黎介壽院士的燃情歲月

年近九旬,黎介壽已到鮐背之年。經年未改的醫學執著,在黎介壽院士的臉上刻畫出褶皺和斑紋?!皼]有醫德的醫生是可怕的,沒有情感的醫學是蒼白的?!崩杞閴鄢8嬲]學生,冷漠對病人的傷害,有時比病情本身更具殺傷力。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岳進祥

黎介壽院士下部隊進行疾病調查。 (南軍 供圖)

“我最重視的榮譽是‘全軍科技創新群體獎’!”當南方周末記者問及一生最看重的榮譽時,黎介壽的回答出人意料,“看到學生的成長,事業后繼有人,就像自己的科學生命在延續。”

清晨,一位身著白大褂的老人,疾步穿過院史館,醫務人員都會停下腳步,問候行禮。他是南京軍區總醫院的“一把刀”。“一把刀”,這是對外科醫生的很高褒獎,黎介壽卻很不喜歡。

“外科醫生不能滿足于做個開刀匠。咱們搞研究的,要耐得住寂寞。”年近九旬,黎介壽已到鮐背之年。經年未改的醫學執著,在黎介壽院士的臉上刻畫出褶皺和斑紋。

如今,他依舊是醫療第一線的老兵,帶領著“黎氏團隊”,治病救人,教書育人,還成為一場醫療救援模式變革的推動者。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區發生地震,漫天飛舞的直升機,取代大規模的野戰醫院,在迅速地控制傷情后,傷員被救援直升機火速送往后方醫院。而在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解放軍將野戰醫院直接開赴災區一線,“一包、二縫、三鋸”,試圖通過一次手術就解決所有問題。

瞄準未來戰爭的老人

一切緣起于黎介壽對戰爭的觀察。

2003年3月,伊拉克戰爭爆發。“美軍傷兵經過戰場包扎救援之后,被迅速空運到歐洲做手術,最后被送往本土療養。”時任南京軍區總醫院院長易學明說,一條不起眼的新聞,卻引起了黎介壽的興趣。

二戰和越戰中,美軍傷死率高達19.1%和15.8%。幾十年后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美軍傷死率降為9.4%。

透過42英寸的電腦屏幕,黎介壽興奮地發現了一篇學術論文,“戰傷控制技術”。美軍已利用全球定位系統搞起遠程會診。

西方國家醫療救援水平飛速進步,黎介壽徹夜難眠。

夜里,他不止一次地想起抗美援朝。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黎介壽隨醫療隊兩次跨過鴨綠江,一次是去前線建立血庫,一次則是去前線救助傷員。

“經常是一個連上去,只回來幾個人,傷病員還是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醫療團。”戰事慘烈,火車站經常放起蘇聯《共青團之歌》歌曲以鼓舞士氣,黎介壽則要在悲傷中送別肢體殘缺的傷員。

“小黑臉”的形象時??M繞在黎介壽的腦海中。他向南方周末記者描述說,“小黑臉”二十歲出頭,皮膚黝黑,山東人,負傷送到戰地醫院沒幾天,就吵嚷著要回前線。黎介壽診斷發現,“小黑臉”在尿血——膀胱受傷出血。經過簡單、快捷的治療,“小黑臉”重返前線。

三個月后,一名前線下來的傷員說,一場阻擊戰中,“小黑臉”和大部分戰友都犧牲了,連尸骸都沒有找全。

沒來得及弄清“小黑臉”的姓氏,更不要說減輕他的傷痛。內疚,痛苦,那一刻,黎介壽握手術刀的手顫抖了。

老年人常思既往,黎介壽瞄準的卻是未來戰爭。2003年,中國的醫療救援模式依舊在老生常談——如何在前線開設功能更加齊備的野戰醫院。

“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