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大了】反壟斷調查與洋奶粉降價
近期,國家發改委正在對國內主要外資嬰幼兒奶粉企業進行反壟斷調查,調查的重點集中在被調查企業對經銷商的轉售價格限制行為。但經濟學研究表明,轉售價格限制固然影響經銷商的定價,但不一定是廠商為了抬價所為。作者認為,僅僅禁止轉售價格限制很難讓奶粉價格在長期內下降,前奶粉廠商的價格調整更像是企業的權宜之計。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玉潔 王雙紅
2013年7月2日,國內外多家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正在對國內主要外資嬰幼兒奶粉企業進行反壟斷調查。據報道,調查的重點集中在被調查企業對經銷商的轉售價格限制行為。主要法律依據是反壟斷法第十四條,即禁止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價格,或限定向第三人轉售最低價格的協議。
關于調查的消息公布一周內,被調查企業紛紛表示配合調查,更主動下調奶粉價格,幅度從5%至20%不等。發改委對調價表示滿意。很多評論認為這表明這次反壟斷調查起到了打擊壟斷價格的作用。
可仔細想想,這個結論下得有些早。反壟斷調查要起到治本的長期功效,即使企業因為調查而降價,也需要弄清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的行為是如何作用于市場機制,造成壟斷定價,從而使價格比正常競爭的情況下高。也就是說,除了要看涉嫌違法的行為是什么,還需要分析這樣的行為是否扭曲市場看不見的手而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反壟斷調查只有建立在科學可靠的經濟分析基礎上,才能有效地用法律和禁止、制裁真正損害市場競爭的行為,從根本上使市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Ashley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