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多空生死對決,眾大鱷凄然收場
1992年,上交所推出國債期貨業務。1993年10月,在降低門檻的刺激下,國債期貨交易日益火爆,最終演繹了1995年多空對決的“327事件”。這一戰引發了無盡爭論,也隱藏了無數至今未解的謎題。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這一戰引發了無盡爭論,也隱藏了無數至今未解的謎題。
《大時代》真實上演
“墨索里尼總是有理,中經開總是贏錢。”
1992年,港劇《大時代》一時風靡,至今仍是描述香港股市多空對決的經典電視劇。
也就是這一年,上交所推出國債期貨業務。力推這一品種的時任上交所總經理尉文淵大概也沒有料到,在后來(1995年)發生的“327”事件中,《大時代》劇本幾乎真實地在上交所演繹。而當年親歷此事件的一位學院派人士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更愿意將這一事件形容為好萊塢大片《華爾街:金錢永不眠》。
有“中國證券教父”之稱的萬國證券管金生,背景通天的中國經濟開發信托投資公司(簡稱中經開),以及野蠻生長的遼寧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遼國發)控制人高嶺高原兄弟,則分別成為這場70億豪賭大片的主角。
國債期貨業務在推出之初交易清淡。1993年10月,上交所允許個人投資者交易國債期貨,并降低門檻,合約面值為2萬元,保證金為2.5%,這意味著,500元即可交易一手面值為2萬元(“手”為國債期貨合約份數,當時稱為“口”)的國債期貨合約。
在降低門檻的刺激下,國債期貨交易日益火爆。1994年國債期貨交易總金額達到1.9萬億元,是當年GDP的40%。而財政部發行并流通的國債現券存量僅為1000億元左右,其交易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1994年開始交易的股民陳衛國對南方周末記者描述當時激烈緊張的交易情景,“幾乎所有的大戶和操盤手時刻緊盯盤面,甚至不敢去上廁所,因為股票漲跌幾元錢只是平常事,但國債期貨漲跌幾元錢則意味著賬戶隨時會爆倉。有可能就在上廁所的幾分鐘里,市場瞬間萬變,或者虧光,或者錯失大賺的良機。不少人后來因此得了腎結石。”
在蜂擁而入的投資者中,當然少不了當時威震市場的萬國證券、中經開和遼國發。管金生率領下的萬國證券霸氣十足,萬國證券A股交易一度占上交所總成交量的22%,B股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Ash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