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大陸行】“走對路才有出路”

新華 攝
■編者按:
連戰先生率國民黨訪問團這一次的大陸之行,無論是大陸方面的周到安排,還是所到之處大陸民眾表現出的熱情,無不讓連戰感到親切。
4月29日到北大演講,這座熱情的大學無疑讓他更為自如和放松。畢竟,從1953年到1978年的25年中,這一直是他最熟悉的環境。那天的連戰,甚至讓過去感覺他“憨憨”的臺籍學生都感到意外而激動不已。
在這里,他不用考慮選票以及對手可能使用的“花招”。因此,聽連戰演說的大陸學生有評論說,他“更像一個老教授在講臺上侃侃而談,而不像一個極具煽動性的政客”,覺得他“就好像回到了家里一樣”。
的確,對于大多數關心兩岸關系,關注新聞、電視的大陸民眾而言,連戰是一個讓他們久聞其名卻難得一見的人物。阮次山評價說,這才是真實的連戰。
然而,正是這樣的連戰才讓人們好奇和感動。他操著這片土地都已陌生的“鄉音”,卻從未掩飾自己59年后的“近鄉情怯”。他表達觀點的風格和方式,讓人感到新鮮,他稱呼在座的同學為“年輕的朋友們”,飽含著師長的期望。他謹慎權衡著自己的用語,即使在這種時候,也不會忽略校園之外、千里之遙依然故我的政治博弈。
北大辦公樓面朝西山的正門只會為極少數人打開?,F在的連戰只是臺灣“在野黨”的黨主席,但對于整個國家、民族的未來而言,他無疑又是最重要的“貴賓”之一。連戰母親在學校讀書時的檔案與照片,連戰祖母在西安被修茸一新的墳墓,這一點一滴無不透露著大陸方面準備之充分。
連戰顯然清楚他來得不易。而這種阻隔不是來自對岸,卻是來自島內。國共兩黨達成的“九二共識”,已經被擱置了十幾年,兩岸也因此長期陷入僵持狀態。大陸這邊早就表示,只要堅持“九二共識”,什么都可以談。連戰邁出這一步,以及在大陸受到的禮遇,正是對此最好的證明。
世界許多著名的媒體都對國共兩黨的會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用《華爾街日報》的說法是因為可能醞釀著兩岸關系歷史性的轉折。所有的國家都樂見其成,即便美國眾院外交委員會委員伯頓也覺得,連戰訪問是兩岸能否和平共處的晴雨表。
不論兩岸能否取得進展,一個和平的氛圍如果能夠因此營造出來,就是連戰此行訪問的最大功績。連戰以實際行動堅持了兩黨達成的“九二共識”,也突破了一個人為地用“本土化”來支撐“臺獨”的魔障。
今天,北大已經107年了,來到這里好像把我們帶回到近代中國史的時光隧道,因為這里不但是人文薈萃,同時我們也看到一個很濃縮的近代史。
年輕學子當胸懷天下大勢,中國的未來到底在哪里?我們要選擇的到底是哪一條路?當然,在找尋答案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歷經曲折、歷經挑戰,我們走了不少的冤枉路,我們得到了多少慘痛的教訓,這些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身為一個知識分子,我相信大家都有這種百折不回的決心和勇氣。因為在各位的肩膀上,要擔負的就是歷史的責任,要為廣大的人民來找出路。
如何能夠讓整個中華民族不要再走上戰爭和流血,如何能夠讓和平來實現,如何能夠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如何能夠維護和不斷提升我們的國際競爭力,這些重擔,都在各位的肩頭上。一肩挑起來,就是現代知識分子的一個偉大的格局。那么,用什么話來形容這樣的格局,這樣的勇氣,帶領我們到正確的歷史方向和目標。我想了再想,把它歸納成12個字,那就是希望各位能夠“為民族立身命,為萬世開太平”。
也許用現在的話,這12個字可以再變成8個字,那就是我們大家一定要“堅持和平,走向雙贏”。
什么是歷史的潮流?
有人會問我,你的勇氣不小,你的基礎在哪里?我要在這里跟各位坦白,在于歷史的一個潮流、在于民意的一種驅動。歷史的潮流、民意的驅動讓我、讓許許多多的人有這樣的勇氣能夠提出來。什么是歷史的潮流?
大家都知道,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都以中國的富強、康樂為目標。(鼓掌)
但是不幸的是,日本鐵蹄的侵略阻礙、中止了這個國家文明的建設,以及現代化的進程。一直到今天,一個臺灣海峽,一條海峽阻隔了兩岸,不曉得阻隔了多少的家庭,造成了多少的不幸哀怨,尤其還形成了若干民族之間的嫌隙,一直到今天,回蕩不已。
但是我們也看到,在這樣一個歷史的中間,關鍵的人物在關鍵的時刻做了關鍵的決定,扭轉了關鍵的歷史方向,這是驚天動地了不起的事情,形成了一個新的趨勢、一個新的方向。
我在這里特別要提到蔣經國先生和鄧小平先生。蔣經國先生在兩次能源危機之后,知道臺灣那個地方沒有任何天然的物資,所以要靠自力更生,可以說是卷起袖子全心全力來推動,所以他推動了“十大建設”,推動科學園區的建立,號召留學生回國研究、投資等等的作為為臺灣創造了經濟奇跡。
小平先生提出改革開放,大家看一看,不但轉換了“文化大革命”的方向深化地、全面地提升了人民生活的水平,這都是跨時代的、了不起的作為。蔣經國先生晚年的時候講,他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小平先生講到,改革開放的路線要管一百年,用四川話講“動搖不得”。沒有動搖,今天大家看一看,大陸經貿的發展,經濟的成長,可以說樣樣都是名列前茅。
我是59年前離開上?;氐脚_灣的,那時候還是一個年輕人,今天來到大陸,所看的一切的情景跟我的回憶和記憶完全不吻合了,所以我是懷著一個祝福的心、一個持續不斷期盼的心,希望這塊土地能夠更快速地來發展。在整個的發展層面,除了經濟的發展,政治的發展層面也很快速。比如說現在我了解到,在很多基層,所謂定點的民主選舉制度,在憲法里面也提到,財產權是最基本的人權,我相信這都是正確的歷史方向,都是值得鼓勵的歷史的步伐。
在過去這段時間里面,兩岸所走的路、走的方向,已經使我們兩岸無論是在差異還是在差距上,越來越縮小,這是歷史的潮流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向。
什么是民意的驅動?
我這一次到大陸來訪問,“來之不易”,因為有若干的人很遲疑,甚至于有一種批判,認為我到這里來,是為了進行所謂第三次的國共和談,說我的目的是要“聯共制臺”。但是,現在那個“臺”下面可能還有個“獨”字。(掌聲)
我在這里要提出來,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同時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扭曲,因為講這種話是從一個僵化的思維、冷戰時期的一個思考來看問題、來想問題,時間的確對他們來講過得太快了,讓他們留在20世紀甚至于30年代、40年代、50年代,我們今天怎么不能夠重視當前,怎么不能夠放眼當前,來共同展望未來,來開創未來呢?
我們為什么不能夠以善意為出發點、以信任為基礎,以兩岸人民的福祉為依歸,為民族長遠的利益來考慮呢?人民為主,幸福優先,我想這是包括我們所有的臺灣2300萬、大陸13億人,我們所有的人民,大家會共同支持的一個方向。
面對東西德,科爾總理說我們相互需要,面對南北韓,現在盧武鉉也講到,同理心兄弟情,這些聲音難道一點都引不起來我們大家應該有的一些提示嗎?我想答案是否的,我們會。今天我們所走的這條路是人民所支持的,我們搭橋鋪路,是人民所愿意看到的,我們不愿意再看到兩岸的對峙、對抗、對立,甚至于對撞,他們愿意看到的是兩岸的對話與和解,大家的相互合作。
走對路才有出路,我們認為不能夠讓民粹主義取代民主的思想,不能夠讓“制憲”、“正名”、“去中國化”、武斷的“臺獨時間表”來打破我們整個幸福的基礎。
周日我們出來之前有一個民調,66%的人認同支持兩岸的和諧對話,30%認為可能沒有什么太大的效果,這也是一個民意,非常顯著的一個情況。在這樣的一個大的環境、歷史的趨勢、民意的驅動之下,我認為,現在給我們一個總結過去歷史的機會,就是讓我們能夠有一個新的環境、新的思考,能夠來發展建立一個我們共同的未來,共同的愿景。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兩岸應如何面對未來?
我們不能一直在過去,就像丘吉爾講的,永遠的為了現在和過去在那里糾纏不清的話,那你很可能就失去未來。逝者已矣,來者可追。
今天市場經濟已經逐漸的在整合兩岸經濟資源,不但是兩岸,事實上今天市場經濟的作為可以說在全球化的趨勢里面已經席卷了全球,自由的經濟就是這樣的一個趨勢,但是在自由經濟的體制之下如何維護和提升我們的競爭力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們不能只喊口號,要落實,而維護提升競爭力惟一的就是一定要合作,惟一的就是一定要創新,創作創新,新才有機會。
我相信臺灣在創造了第一次經濟奇跡之后,現在正在邁向第二次的經濟奇跡這條路,在努力,大陸今天所面臨的也是千載難逢的一個機會,所以中華民族這種現代化,這種富強康樂,已經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美夢了。(掌聲)
尤其在即將面臨的未來,兩岸合作賺世界的錢有什么不對???我們一定能夠來實現所謂如虎添翼的加乘效果,這種加乘效果不是雙贏,實際上是多贏的。
我相信有智慧、有能力的中華兒女大家都了解,我們可以化干戈為玉帛,點滴的心血累積成我們長長久久的和平。各位親愛的年輕朋友,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后浪推前浪。各位都知道年輕就是希望,年輕就是機會。在這個時候,大家回想一下,前輩先賢曾經負起他們應該負起的扭轉時代歷史的責任,現在又輪到大家。
大家都是將來國家、社會乃至民族的領航員。所以在這樣的時刻,我又想到以前美國里根總統說的話,他說,假如我們不做,誰來做?假如現在不做,什么時候做?我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來到這里。讓我們大家共同堅持互惠雙贏,堅持和平。這是我們自我的期許,也是向歷史負責任。惟有我們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為民族立身命,為萬世開太平,這將是中華民族為舉世稱贊最重大的成就,也是我們面對世世代代炎黃子孫共同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