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鑒】201308

舞臺

KevinKern2013廣州鋼琴演奏會 閉上眼睛看音樂

如果只說凱文·科恩(KevinKern)這個名字,除了一些新世紀音樂的發燒友外,也許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如果拿出這位音樂家的作品來播放的話,相信一定有無數人會拍著大腿說:“原來這首曲子是他創作的???”

《白日夢SundialDreams》、《走過綠意ThroughtheArbor》等樂曲很多人都聽過,但是一般都是在聽電臺,或者看電視紀錄片時響起的背景音樂。之所以會有那么多人喜歡用凱文·科恩的曲子來做背景音樂,主要一點是它們都很有畫面感,充滿著清新的氣息,在勾起人想象的同時又能讓人心靈寧靜,不少咖啡館或者小書店也都喜歡在安靜的時候放一些這樣的曲子。

聽他的音樂會,最大的收獲是輕松,褪去平時工作的繁忙,進入音樂廳享受這個與音樂約會的晚上。都市上班族的生活節奏很快,精神緊繃壓力也大,這樣的音樂會大可調劑身心。所有樂曲的節奏都是柔和悅耳的,展現的也是音樂最美好的一面,如甜品般滲入你的內心,但有不會讓人感覺膩味,只會讓你覺得可以逐漸地放松下來。

熟悉凱文·科恩的人都知道,他的音樂有很強的畫面感,而且極富純凈的質感,但是他本人則先天弱視,幾乎看不見什么東西。所以在演出即將開始時,他被人攙扶出來的時候,一些第一次知道這位鋼琴大師的觀眾也開始有些議論紛紛。實際上,在音樂界有很多視力有障礙的巨星,唱歌劇的安德烈·波切利(AndreaBocelli),唱民謠的周云蓬,演奏二胡的瞎子阿炳,都在音樂領域展現出非凡的才華,并沒有因為視覺上的障礙而影響到他們在音樂上的發展,反而獲得了更大的專注而得到更好的收獲。凱文·科恩也是如此,他用自己的專注開創了自己的音樂流派,以鋼琴為主體演繹音樂的心情和旋律,散發出活躍、引人深省的聆賞魅力,即使是在極弱到幾乎無聲的樂段,依然洋溢出無法言喻的深刻情感。

很難想象這些樂曲的作者是一個無法看到這世界的人,因為幾乎每一首曲子都如它們的名字一樣,不但有畫面感,甚至可以讓聽眾感受到顏色。與都市人長期的生活環境不同,凱文·科恩的音樂所傳遞的,是更多的田園風光或者是自然景致,非常符合都市人期望回歸自然解放內心的期盼。

當下都市生活的節奏很快,其實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樣快的節奏?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開始關愛自己的內心生活,提倡適時停下來,享受生活的細節。凱文·科恩的音樂給了現代人一個機會,讓人們與自己的內心更加貼近,讓自己對生活的感受不再一縱即逝。相比起純古典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的所有曲目都并不復雜,進入音樂廳所要做的,只需要閉上眼睛聆聽,得到心靈的放松,感受身邊的每一個美好。

 

電影

《斯托克》好的壞電影

樸贊郁曾坦言,自己是受到希區柯克的影響,最終走上了電影之路。那么,就如眾人所看到的,《斯托克》是對《辣手摧花》的重新演繹,壞叔叔給一家人帶來了噩夢,但樸贊郁還是峰回路轉,做成了女性長成的狂放題材,暴力、血腥、黑暗、詭異,不依不饒,不死不休。如果按照粗陋的分劃,這是一部壞電影—影響很壞的那種電影。

在以往畫面華麗的基礎上(《親切的金子》),影片散發出妖冶的B級片氣息(《蝙蝠》),令很多觀眾感到焦躁和不舒服。而作為樸贊郁走出亞洲的第一部作品,《斯托克》的表現只能說是喜憂參半。這樣一部電影很難打入北美主流市場,票房欠奉。有人總結原因說它三觀不正,然而,這恐怕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我看來,樸贊郁依然手持利器,鋒芒凌人,可惜在重風格的同時,《斯托克》不免輕敘事,造成一屋子精神病的混亂感。一屋子精神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完后,觀眾不知道他們為何會有精神病,只能用“天生精神病”來做托詞。

在導演最擅長的符號和隱喻上,電影做足了文章。象征女性內心欲望的鞋子,它多次出現,貫穿始終,并且揭開了電影的最大懸念。鞋子被包裝在禮物盒子,最后女主角踩上了象征成長的高跟鞋,而不是此前的休閑鞋。被神秘化的蜘蛛、老鷹撕咬獵物,這些動物的出現讓人感受到了難以抑制的野性,另一邊,它們不正是少女內心的表現?更何況,電影還把女主角塑造成小獵手的形象,從小跟隨父親打獵,頗有心得,最終完成了大反轉,輕松愜意。

在四手聯彈一段,聲音、演員肢體以及鏡頭運動配合得異常默契,琴聲緊蹙,少女達到了離奇的高潮。反觀樹林殺人一段,在咔嚓一聲后,樸贊郁再次令觀眾感到生理的不舒服,就像《我要復仇》的斷筋和《老男孩》的剪舌……或許很多人無法理解,但樸贊郁似乎想通過這種生理上的莫大沖擊來印證他的風格。類似的華彩段落,電影中還有很多,時而是驚駭人的恐怖片,時而是陽光明媚的小清新。就連媽媽和叔叔調情一段,電影還用上了一曲《SummerWine》,聽著更像一部愛情片。

有人這么形容道,樸贊郁有一種無與倫比的才華,他能讓觀眾進入女主角的內心和想象世界,哪怕那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的世界。但問題恐怕出在這里,除了女主角,無論媽媽還是叔叔,他們看上去都不是等閑之輩,行為動機都是匪夷所思。

與好友奉俊昊不同,樸贊郁喜歡探索人性的深處領域,立足于人,而奉俊昊則喜歡往群體和社會層面上引申?!端雇锌恕芬彩且粋€法外新編,那所封閉的莊園就像一個獨立的世界,上演著法理以外的兇殺。尤為諷刺的是追隨而至的警察一角,他的下場恰好是一個最好案例。

如果更徹底地說,樸贊郁對人類的身體感到好奇,不斷盤問這樣一個問題:何以為人?不說復仇三部曲反復圍繞著身體的暴力和殘虐。后來《機器人之戀》和《蝙蝠》,他們都在表現身體的異化,有人認為自己是機器人,有人突然變成了吸血鬼。

在此基礎上,《斯托克》僅僅拿少女的成人禮做篇文章,確實顯得更為短小精悍。但就是這樣一部電影,據說在公映之前,樸贊郁迫于發行壓力,砍掉了很多內容。他急于向海外觀眾證明他的才華,試圖一擁而上,噴薄而出,然而,有些電影是這樣的,并不是說,你做得滿就會表現得完美。對于浮華的東西,樸贊郁這次考慮得太多,反而喪失了賴以生存的直立行走。

我想看你的華麗招數,但是,我更想看到一個好劇本,好故事。

《斯托克》

導演:樸贊郁

主演:米婭·華??莆炙箍?、妮可·基德曼、馬修·古迪

 

閱讀

憂傷的漂泊者之歌

羅貝托·波拉尼奧的小說很純粹。他喜歡文學,作品的內容也都與文學有關,既描寫文學被動滲入生活的方式,也描寫人們主動參與文學的方式。

波拉尼奧的長篇氣勢磅礴,但短篇卻很散漫,就像在緊張工作之余的閑聊。他筆下的人大多與文學親密,與社會疏離,或者作為家人同樣深受疏離之害?;蛟S這就是波拉尼奧體驗到個人生活和家庭處境。作為一個政治漂泊者和詩歌的信徒,他的短篇小說很少談論政治,只是在沉默之中觀察那些被政治傷害的人,為那些漂泊者寫憂傷的歌。

羅貝托·波拉尼奧(1953-2003)是在墨西哥長大的智利作家。其生平頗有傳奇色彩,這包括年輕時參加反對皮諾切特的政治斗爭的經歷,以及半生貧困落魄,最終發表一鳴驚人的小說又猝然離世,死后又被發掘出一些重量級作品等等。這次新翻譯出版的短篇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包括14篇小說,是從波拉尼奧生前發表的兩部西班牙語短篇小說集中挑選過來的。

這本書里有兩類小說,一類是對記憶進行加工的“虛構小說”,這些小說努力從平淡的敘述中找到一種被什么捅了一刀的感覺,比如虛無、記憶、理想、愛情、挫折或所有這些東西。這本書里寫落魄作家的小說基本屬于此類。

另一類是直接取材于記憶的“非虛構小說”,這類小說旨在還原各種漂泊生活。語調平淡,偶爾用力勾上一筆,明著是寫遺憾,實際是想表明那一點也不遺憾(或者正相反)?!栋材?middot;穆爾的生平》是這類小說的代表,而且它似乎直接取材于主角安妮·穆爾(也可能叫別的名字)的日記。

安妮·穆爾四十年的人生算不上傳奇,但很復雜,仿佛是一群人的經歷。她在很多地方生活過,交往男朋友和住過的地方一樣難以計數。她非常坦誠,脾氣不太好,對現實很不屑。她交往過各種各樣的男朋友,其中一個因為知道了她以前所有的事,都是她自己告訴他的,就逼她賣淫。另一個因為被她拋棄而自殺。四十歲的安妮·穆爾好像把什么都看透了,但還是那么高大、出眾,處于人生起點上,比原來更清醒,像個漂泊的貴族。

與安妮·穆爾相對照的是《戈麥斯帕拉西奧》里的女館長。她喜歡詩,有一個遲鈍卻愛吃醋的丈夫。曾自費出版過自己的詩集,已經坦然面對庸俗的生活。波拉尼奧為她周圍的生活感到絕望,為自己的長發、棉布夾克、大眼鏡惡心,只好辭掉文學館的工作。但是,與安妮·穆爾不同,女館長感情充沛,她會為一首歌哭,陶醉于美好的夜色,對未知的世界保持敬畏。如果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兩個面,她的生活另一面絕不卑俗,也有自己的歌,只是呤唱的方式不同。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這個短篇的名字很魔幻,但內容只是父子兩人的一次出游。故事中彌漫著淡淡的憂傷和莫名奇妙的興奮感。兒子除了關心書里一位詩人的命運,其它都不感興趣,但能和他聊詩歌的只有一個喜歡朗費羅詩歌的老婦人。父親玩得津津有味,最后因賭錢與當地人大打出手。這篇小說沒有寫出結果,而是像一部動作電影那樣定格在一幅打斗場面上,很令人興奮但戛然而止了。

波拉尼奧的小說就是這樣,也許平淡但絕不空洞。就像那種簡筆畫,一筆一劃都非常到位,只勾勒事物的輪廓。你重讀的次數越多,越是感覺如此。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作者:【智利】羅貝托·波拉尼奧

譯者:趙德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4月1日

 

展覽

上海外灘美術館盧浮宮館藏展

從手勢到語言

此次名為《從手勢到語言》的當代藝術展所呈現的作品并非全部來自盧浮宮,也有來自其他國際收藏機構的珍品杰作。它對觀眾的要求是:需要懷著極大勇氣去了解作品背后中西方哲學、文學、倫理學、社會學、化學、語言學等各專業領域知識。展覽中那些帶著奇妙光輝的人名組合,便會讓人產生飄逸感—達芬奇、卡夫卡、乾隆皇帝、圣-瓊·佩斯、郎世寧、路易十五、喬治·布拉克、蒙德里安、蒙娜麗莎……

上海人嚴培明的作品名為《蒙娜麗莎的葬禮》,在外灘美術館中展示的是這組盧浮宮委約作品制作過程的視頻裝置和創作手稿。盧浮宮自對外開放以來,從未有過在世藝術家的作品在其中陳列,嚴培明被邀請為盧浮宮破天荒創作。嚴培明以大幅黑白肖像創作享譽全球藝術界,從歷史人物到政治領袖,從上層名流到無名士兵,從連環殺手到女性囚犯一直到他本人。這組《蒙娜麗莎的葬禮》,顧名思義,是藝術家受邀約后以盧浮宮內最富盛名的一件作品《蒙娜麗莎》作為創作靈感,以一個影子的形象結合自畫像和他最敬重的父親像相結合,配以骷髏粉絲群。

一些藝術家在文字形式上表現藝術感染力,讓人發現其中的些許奧妙。首當其沖的應該是藝術家徐冰,他創造的一種將英文單詞以漢字框架來排列的方式,現正受到中國城市飛速發達文明的對接。這種符號性的藝術表現手法出現在那群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留洋國外的中年藝術家們身上。在這張名為《魔毯》的作品上,有四段不同宗教信仰的文本(典籍段落、片語或詩句),可正讀、反讀、回旋讀、間隔讀,形成一塊模仿版的文字方陣。

劉丹的《字典》、18世紀杜赫德《中華帝國全志》及錢德明《中華雜纂》,相得益彰,都是以歷史著作的形式,來解釋文字和歷史的典藏藝術。珍妮·霍爾澤的作品《紫色》,則由19個弧形LED燈管組成裝置,每根燈管上流動性地循環播放著文本,這對于人手一臺平板電腦的都市人來說,不會陌生,這其中閃爍著的文字,均取自美國政府的國家安全相關的秘密軍事和政治資料,內容涉及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包括關塔那摩虐囚事件的相關細節。

楊詰蒼《我仍然記得》是由許多人名組成的巨幅水墨,旁邊的錄音機里播放著這些人名,不乏耳熟能詳的名人。楊詰蒼從“道”中汲取靈感,其水墨繪畫和抒發的技法顛覆傳統的創作規則,以最具批判性的方式挑戰藝術與整治中的當代世界?!段胰匀挥浀谩穼λ囆g家來說是對記憶的加工,這是一件持續已久并且仍在繼續的作品。

這次展覽在材料和精神的大碰撞中,讓人們重新找回藝術的原點,在21世紀特有的全新方式語境下,重新探討了語言的重要意義。帶著詩意的語言,是藝術開放的關鍵點,在色彩、節奏和聲響中,我們所構建的文學,也因從文字出發帶來的各種美學,才得以蓬勃生長。

徐冰《魔毯》

趙學兵《彩色武士》

楊詰蒼《我仍然記得》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