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解讀中共最高領導層工作機制 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如何運作
在中國,領導人至少要跨越兩個重要的政治臺階,才能成為中央領導集體成員。第一個臺階是擔任黨的省級書記;第二個臺階是擔任黨的領導集體成員的主要助手,主要鍛煉崗位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和候補書記。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編者按:2013年7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所著《中國集體領導體制》一書公開出版。在該書封面上,寫著“國內外首部解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工作機制的專著”。
南方周末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獨家授權,摘發該書的部分內容,披露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如何交接班,常委會日常工作的主要事項,以及常委會進行集體決策的程序,等等。
2013年6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專門會議,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在中國,領導人至少要跨越兩個重要的政治臺階,才能成為中央領導集體成員。第一個臺階是擔任黨的省級書記;第二個臺階是擔任黨的領導集體成員的主要助手,主要鍛煉崗位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和候補書記。
中國特色“集體領導制”如何確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政治創意和制度創新都源于毛澤東。
1956年,中共八大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毛澤東在考慮中央領導機構設置方案時,提出增設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并提議由黨中央主席、副主席和中央書記處總書記,一起組成該委員會,作為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
1956年9月28日,中共八屆一中全會選舉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鄧小平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構成了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
1959年后,毛澤東不再擔任國家主席。他提出分為“一線”和“二線”的設想,其中他本人退居“二線”。隨著毛澤東執政時間延長和個人威望不斷提高,由集體領導變成了個人“最高指示”,使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一定程度上退化為傳達和執行毛澤東個人指示的“辦事機構”。
“文化大革命”后,華國鋒和鄧小平恢復中央集體領導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過的黨章規定,黨中央只設總書記,不再設主席、副主席。
十四屆一中全會對黨和國家領導制度作了重要的改革。首先,正式建立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為核心的“一元權力”結構,不僅常開會,真正成為集體領導決策核心;其次,根據黨中央和鄧小平的決定,實行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三位一體的領導體制;再有,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