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為圓心、全球為半徑的第六次并購潮到來 “我們面對的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資深投資銀行家王世渝談海外并購
對于海外并購,王世渝表示,由于新興工業體尤其是中國的崛起,全球產業鏈與價值鏈的原有邏輯正在被打破。因而,全球工業化優勢向中國轉移已成不可阻攔之勢。但我們要做的不是騰籠換鳥,而是抓鳥進籠。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玉潔 王雙紅
王世渝。
由于新興工業體尤其是中國的崛起,全球產業鏈與價值鏈的原有邏輯正在被打破。因而,全球工業化優勢向中國轉移已成不可阻攔之勢。
早期我們以市場換技術,招商引資把該招的都招來了,現在產業升級還能把人家招進來嗎?搞騰籠換鳥,籠子騰了,鳥卻沒有進來。真正的問題在于,第二次工業文明到頭,你要招的鳥飛不動了,而我們要做的是抓鳥進籠。
在很多海外并購案例中,我們以弱小落后的身份并購了先進企業,很容易以暴發戶心態去駕馭、管理、整合。例如提出債務自己解決、拆分對方業務,卻更像是在肢解第二次工業文明。
我的做法是提供全鏈條的服務。首先,組建海外基金,有好項目,就用這個基金收購。我把收購后的企業拿回來找中國同行,用先進企業反過來收購中國落后企業,我稱之為“三明治模式”,最上層是中國資本,中間是國外優質企業,下面是中國企業。
2013年,是王世渝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第22個年頭。從海南順豐、萬通萬盟到德隆友聯、飛天集團、光彩49等,他參與了上百家企業的改制、投資、重組、并購、上市的過程,熬成了中國本土最為資深的投資銀行家之一。
走過22年的投行生涯,王世渝認為中國正面臨著一個千年難逢的機遇,他將其稱為第六次并購浪潮。“過去五次跟中國沒關系,這次是以中國為圓心、以全球為半徑的并購浪潮,這是一個國家面向全球的并購,不是簡單的甲方對乙方,也不是簡單某個產業的整合,而是產業鏈和價值鏈在全球范圍內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一種配置方式和技術。”
在他看來,中國企業過去歷次海外收購多有失敗的原因在于,“從商業邏輯上就是錯的,三歲的孩子不能并購二三十歲的大人”。他總結出“全球并購、中國重組”的邏輯——資本先行,在海外并購之后,再回頭整合中國企業,而非被中國企業整合。
2013年7月28日,北京同鑫會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王世渝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詳述其海外并購思路。
“很難找到好的買家”
南方周末:你最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接觸海外并購的?
王世渝:我在《中國重組》一書中寫到,1993年和范日旭(資本市場“泛亞系”控制人——編者注)去英國,最初是想并購一家英國房地產公司,當時我們沒想清楚,自身條件不具備,沒有做成。
最近十年,最早在海外實行戰略性并購的中國企業是德隆。
我聽唐萬新(“德隆系”控制人——編者注)詳細介紹過一個案例,德隆并購美國莫瑞——一個有著百年歷史,做垃圾車、掃雪車等通用機械的企業。當時考慮到,過去這些掃垃圾、掃雪的事在中國都是人工做,但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對這類機械的市場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Ash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