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戲人生】黃萬里修橋記

“我嘗治水涪關道,三載移家居梓州。鑿石開河資灌溉,一橋飛若彩虹浮?!边@是被美國名人傳記稱為“20世紀全世界杰出人物”的水利專家黃萬里,為四川省三臺縣鄭澤堰設計的石質渡槽“高家橋”寫的詩。高家橋是黃萬里在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惟一存在至今的立體作品。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龍健 肖妍琳

高50米、長150米的高家橋,是水利專家黃萬里在中國大地上惟一存在至今的立體作品。 (鄭碧賢 供圖/圖)

高家橋并非無名姓

“我嘗治水涪關道,三載移家居梓州。鑿石開河資灌溉,一橋飛若彩虹浮。”

這是被美國名人傳記稱為“20世紀全世界杰出人物”的水利專家黃萬里,為四川省三臺縣鄭澤堰設計的石質渡槽“高家橋”寫的詩。高家橋是黃萬里在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惟一存在至今的立體作品。

初識“高家橋”是2006年11月,我第一次踏進三臺縣,見到橫跨兩座山峰的石質渡槽——“高家橋”。這座石渡槽,七十多年依然如故,橋身的石縫鉆出蓬蓬雜草。法囯里昂中法大學里有個一千多年前的羅馬石質渡槽,早已廢棄,而這座橋是流動的、生命鮮活的古跡。我問了,但沒有人知道它是誰設計修建的。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惦念著這座橋的安危又來到這里,沒想它依然巍然屹立,身上連點傷痕也沒有。和周圍遭地震破壞而坍塌的房屋相比,它平靜、淡然、傲視。這一次我認識了三臺縣93歲的霍連科老先生,他的父親霍新吾,就是1937年10月在縣衙門門口攔馬向鄭縣長呈遞修堰圖的人,當時是二十九軍測繪局局長,也是后來修建鄭澤堰的工程總管?;暨B科當時是西南聯大的學生,這段珍貴的歷史在他心埋藏了幾十年。見到我的那一刻,他拉著我的手激動得淚花滾滾。他說這座橋是黃萬里先生設計修建的呀。

在霍連科老人執意下,由他兒子陪同我們一起來到“高家橋渡槽”,我原來擔心他這么大歲數行動不方便,沒想到他不僅硬朗而且很興奮,站在橋頭他指著渡槽擺起了龍門陣:在爭勝壩南七里到新德鄉之間,架一座石拱渡槽,把兩山連接起來,水,由爭勝上山通過渡槽引向新德山那邊;把水送到農民門口。但這里地勢險要,山峰突起,溝壑深,要在兩峰之間架一座渡槽,需要非常復雜的力學結構,在那個連水泥都沒有的年代,其難度可想而知。結實、實用、省錢、美觀,這就是黃萬里的設計理念。

霍連科說,理念雖好,但難度卻出乎意料。高家溝是架橋的必經之路,口子溝底全是爛泥巴、流沙,根本無法施工,挖一鋤泥巴,爛泥馬上就把鋤坑填上,越挖越垮,一個民工下去探底,立即就陷進去,只好用抬繩拉上來。他父親身材高大不信邪,以為別人不行他行,于是脫光衣服,用四根繩子捆住自己,再砍一根楠竹竿,把竹竿先插下去,他不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