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王選
我們贏了,我們揭開了一個掩蓋了60年的黑幕,世界因為這場訴訟知道了細菌戰,我們的目的達到了。
“只要有兩個王選這樣的中國女人,就可以讓日本沉沒。”美國歷史學家謝爾頓如是說。這個弱女子同日本政府進行了8年“抗戰”,她的身后是一些七老八十的日軍細菌戰受害者。她試圖讓人們明白:日本細菌戰的罪惡不大白于天下,人類文明史將蒙羞。
2006年6月8日至11日,王選和德國生物恐怖防御專家、德國漢堡大學生物武器控制中心主任楊·阿肯博士在崇山村調查細菌戰。今年正在籌建細菌戰調查訴訟網。
2006年6月25日,王選與來自國內各地的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訴訟原告團成員和部分專家再聚義烏江灣,報告關于三審訴訟工作的情況,就終審判決后如何延續維權發出“繼續戰斗下去”的聲音。
2006年8月17日至20日,王選陪同日本立教大學文學部史學科教授上田信前往曾被日軍鼠疫戰重創的浙江義烏市崇山村,進行宗譜考證和現場調查當年日軍鼠疫戰情況。
2006年10月9日,“義烏人民的女兒”王選回到家鄉,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義烏婦聯干部和義烏中學學生闡釋“何為義烏精神”及新時代所應具備的品質。
浙江省義烏人,1977年畢業于杭州大學。1987年,留學日本筑波大學。
1995年8月3日,一則關于日軍細菌戰的報道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這則日本共同社采寫的消息說,首屆731部隊國際研討會在中國哈爾濱召開,其中提到 王選父親的家鄉———浙江省義烏市崇山村,3個村民代表就當年日軍實施細菌戰要日本政府謝罪并賠償。王選是細菌戰受害者親屬,她時年13歲的叔叔王海寶死 于那場災難。從此,王選踏上了漫長而艱難的對日索賠之路,她對日本侵華細菌戰罪行做過大量翔實的調查,并訪問過很多當事人,同時多次與日本右翼進行面對面 的交鋒。
記憶不是為了恨(2002年12月26日《南方周末》報道)
【沒有結束的細菌戰】再戰:這是中國人的訴訟(2005年07月07日《南方周末》報道)
【沒有結束的細菌戰】再戰:中國人需要向世界訴說(2005年07月07日《南方周末》報道)
【沒有結束的細菌戰】追尋:我們為什么要告(2005年07月07日《南方周末》報道)
【沒有結束的細菌戰】再戰:修補歷史黑洞(2005年07月07日《南方周末》報道)
王選:我是一座溝通中日的橋(2005.12.15)歷年年度人物回訪之三
當年其他人物——
呂日周 曾轟動全國的小說《新星》中改革者“李向南”的原型之一。在沉寂10年后出任山西長治市委書記,一系列挑戰官場“潛規則”的舉措引起極大爭議。
呂凈一一個不屈斗士,在長達五年的時間里,呂凈一不妥協、不屈服、不放棄,與腐敗分子進行了幾乎是“一個人的戰爭”,最終把河南平頂山市原政法委書記李長河送上了斷頭臺。但他也付出了慘重代價。
劉姝威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其《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600字內參文章,為她帶來過訴訟和人身威脅,也成為終結藍田神話的“最后一根稻草”。雖然藍田騙局專業財經人士都能識破,但只有她做了那個“指出皇帝沒穿衣服”的孩子。
陳培德58歲的年紀,正廳級的官銜。作為浙江省體育局局長,毅然走上足球反黑的最前線,曾使反黑進程出現一絲曙光。在圈內人或回避、或憤而退出、或隨波逐流的背景下,尤顯可貴。
邵逸夫95歲的香港影視業巨子,年內出資設立國際性年度獎項“邵逸夫獎”,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截至今年1月,僅捐贈中國大陸教育事業即近24億港元。
張衛星 名不見經傳的北京華電投資咨詢公司證券分析師,在近兩年的股市大討論中聲譽鵲起。于今年初提出由政府承擔主要成本的國有股拆細全流通減持方案,從而成為最受散戶認同的代言人。
張北川在一個對同性戀仍存偏見的國度為同性戀者爭取權利,呼吁正視同性戀和艾滋病,并因此被迫在惡劣的條件下默默工作。
茅于軾 作為一個經濟學家,近年做了很多職業經濟學家不會去做的事情:在山西農村推行小額貸款實驗,在北京為進城農村青年創辦保姆培訓學校。他任所長的天則經濟研究所是推動中國制度變革的重要民間力量。
姚明面對質疑和觀望,在NBA掀起不可思議的中國波瀾:占據NBA本賽季投籃命中率首位;入選年度“最有影響籃球人士”排行榜。對國人來說,姚明是一種象征:巨人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