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鏡(十二】中等收入陷阱的市場信號
關于避免陷阱的經驗,個人、企業和政府都可以有意識地探索和積累。在糾正市場失誤方面,政府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帶動角色,因為政府擁有巨大的資源,可以用有形之手進行配置,超越市場信號,把資源配置到雖然短期看不到利潤回報但對未來發展有深遠影響的項目中。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呂欣
市場信號的微妙質變
“中等收入陷阱”是中等收入國家要竭力避免的問題。許多拉丁美洲國家和中東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便長期徘徊不前,在中等水平滯留四五十年,甚至六十年以上,無法發展上升到高等收入水平。
關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多數學者認為,這些國家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勞工的工資上漲,失去了在低收入水平時期的“低工資、低勞工成本”的競爭優勢;此后又沒有找到新的發展亮點,因而失去了增長的動力。關于如何找到新的發展亮點,多數學者強調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性,要向高附加值產品的方向轉型,要增強科學創新能力,要在市場中找到新發展亮點的信號。
在低收入階段,許多國家在市場中找到了發展亮點的信號,因而能夠快速發展、快步進入中等收入水平。不過,市場信號在低收入階段和在中等收入階段,將會有一個微妙的質變,這是許多學者忽略的一個現象。這個微妙的質變,是源于人們的消費結構在進入中等收入水平后發生的變化。
在低收入階段,維持溫飽的生活必需品在人們的消費結構中占很大的比例,譬如在達到溫飽水平之前,恩格爾系數(食品消費支出在總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往往會高達60%以上,而達到中等收入之后,恩格爾系數就會降低。因此,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非生活必需品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會逐漸加大。
如何認識這個變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需要分析消費對未來發展的影響。消費能夠拉動當年GDP的即時增長,但消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