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區正職 “50后”接棒
“八一”前夕,解放軍高層十年來最大規模的人事調整結束,二十多位“50后”大軍區級將領相繼履新?!苞椗舍绕稹??《華爾街日報》以此概括中國軍方高級將領的調整,并猜測說,中國的韜光養晦政策可能會改變。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潘夢琪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中央軍委委員、空軍司令員馬曉天(中)親臨災區部署抗震救災。
和平時期,曾經真刀實槍拼殺出來的戰功更顯得彌足珍貴。而政治忠誠度、訓練和管理能力、教育背景等成為無法回避的考量標準。
“交叉任職”,已成為選拔將領的制度性安排,這凸顯出軍方欲打破條塊局限,加強各系統協同作戰的治軍思路。
“八一”前夕,解放軍高層十年來最大規模的人事調整結束,二十多位大軍區級將領相繼履新。自此,十八大前就已開始運作的大調整塵埃落定。
“從調整的將領人員看,22位將領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和閱歷更加完備。”軍事科學院羅援少將評價說。
22位新晉將領清一色“50后”,不僅有著豐富的基層帶兵經驗,也不乏對越戰爭的親歷者,這在和平年代尤為珍貴。
新上任的大軍區級以上將領中,大部分都是年少從軍,從基層開始,一路晉升至今??哲娝玖顔T馬曉天、蘭州軍區司令員劉粵軍和濟南軍區司令員趙宗岐等都是16歲當兵入伍。
一代軍人的性格牽引著軍隊的命途。履新將領之中,鮮有愛好書畫者,他們的愛好、志趣與專長,關乎中國軍隊“寓意深遠”的未來十年。
戰爭考驗
2013年7月上旬,成都軍區傳出副司令員李作成升任司令員的消息。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李作成就已是家喻戶曉的“戰斗英雄”。
“打仗,對于我們這些1970年代入伍的新一代軍人來說,確實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成都軍區司令員李作成回憶說。
1979年,時任連長李作成率部主攻廣西防城一線,多處受傷仍不下火線,血戰26晝夜后,全連殲敵294人,俘敵4人,繳獲大批作戰物資。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剛滿29歲的李作成入選十二大主席團成員。
綜觀最新一輪高層將領調整,具有戰爭經驗者往往會獲得重用。南方周末記者初步統計,新任大軍區正職以上將領中,還有4位參加過對越戰爭:總裝備部部長張又俠、空軍政委田修思、濟南軍區司令員趙宗岐和蘭州軍區司令員劉粵軍,風華正茂之時就奔赴前線。
16歲時,蘭州軍區司令員劉粵軍入伍來到“塔山英雄團”,這支部隊先后參加過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法卡山作戰和支援邊疆作戰。劉粵軍也在戰火中榮立二等功,還一度登上《解放軍畫報》的封面,成為偶像級人物。
濟南軍區司令員趙宗岐也是16歲入伍,同樣是戰爭中的“傳奇人物”。趙宗岐時任團部的偵察股長,多次化裝成越南人,頭戴椰殼帽,潛入敵營,抓回“舌頭”(俘虜),以獲取可靠情報。
當時,中越邊境戰爭慘烈程度直逼朝鮮戰爭,各大軍區輪番派兵參戰,中越邊境一時成了練兵場。香港浸會大學歐洲文獻中心主任楊達說,“(中越)戰爭給解放軍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軍隊要正規化,不能像過去打游擊戰那樣,過去的經驗一定要放棄。”
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張又俠在對越戰爭中負過傷,有著更為深刻的戰爭思考。“今天,我軍已經多年沒經歷實戰,而世界上卻戰火不斷,在這方面我軍與外軍的差距一天天拉大,這個問題是現實存在的。”2009年,時任沈陽軍區司令員張又俠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強調。
1979年,中越邊境戰爭爆發,26歲的張又俠擔任連長,隨部開赴前線,很快火線提拔為第119團團長。5年后,張又俠率團奔赴老山前線,成功阻擊越軍的大反攻,三天斃敵三千多人。
那場戰役中,張又俠的指揮才能得以施展。一陣猛烈的炮擊之后,步兵開始攻擊,僅40分鐘拿下主陣地。戰前,張又俠就制定了一份“步炮協同”進攻計劃,這也是“文革”后第一份完整的多兵種協同作戰方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