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觀察】六年博弈,一朝突進壽險利率市場化:1%的自由

壽險市場雖然危機重重,但利率改革政策一直在改與不改、放與不放之間權衡搖擺。
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保險業的改革開始加速推進,一套“顧全大局”的方案擺上臺前。雖然此次改革只針對占比不到市場一成的部分,給予了利率上浮一個百分點的自由,但已經為下一步埋下伏筆。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保監會啟動壽險費率改革,將定價權交給公司和市場。 (東方IC/圖)

壽險市場雖然危機重重,但利率改革政策一直在改與不改、放與不放之間權衡搖擺。

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保險業的改革開始加速推進,一套“顧全大局”的方案擺上臺前。

雖然此次改革只針對占比不到市場一成的部分,給予了利率上浮一個百分點的自由,但已經為下一步埋下伏筆。

央行宣布銀行業的貸款利率市場化后還不到半個月,保險業的利率市場化接踵而至。

2013年8月2日,保監會發布了《關于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這次改革涉及的品種有死亡保險、重大疾病保險、養老險等等,這類產品在保險市場上歷史悠久,被業界稱為“傳統險”,特點是僅僅具有保障和儲蓄功能,賠付和返還金額事先固定。

新政的核心就是“市場化”,這意味著,從此以后,占壽險市場一成比例的“傳統險”產品的預訂利率將由保險公司自主確定。

改革的范圍只有一成,打破的卻是保監會固化了14年之久的2.5%的預定利率——這比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還要低。

一張保單賣多少錢,預定利率的影響力最大。這個數字越高,保單價格越低,消費者越得益。即便只提高一個百分點,按照測算,一張20年按期繳付的重大疾病保單,客戶也能因此少交6%的保費。

不過,保監會也沒有任由這個數字無限“自由化”,而是給出了1%的提升空間。如果哪家保險公司意圖更高的提升,也就是想把預定利率提高到3.5%以上,依然需要一事一報。

除了報批限制之外,“評估利率”仍在管控之中,這也限制了保險公司更多的降價沖動,因為它直接關系到你有沒有能力去償付保費。

“我們既要克服市場化不夠、市場活力不足的問題;又要克服市場化過度、市場規則缺失的問題。”2013年7月21日,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保險業深化改革研討會”上說了這么一句話。

“這是理解本次保險業改革的鑰匙。”一位參會但不愿具名的保險公司高管提醒南方周末記者。改革方案獲批的風聲也是在這次研討會上透露出來的,并在正式文件下發之前引發了業界和媒體的數種猜測和討論。

本輪壽險利率市場化改革肇始于2008年在天津濱海新區做的養老險試點,又先后在2010年和2013年3月下發過兩次征求意見稿。最終塵埃落定的版本中,值得期許的是在幾處配套措施上留出了下一步改革的口子,不過證券公司分析師普遍的評判還是“靴子落定,沒有太超出預期”。

利率的放開,勢必增加競爭、吸引更有效率的資本進入,這亦是本屆政府金融改革最核心的題中之義。保險業謹慎邁出的這一小步,究竟能否拉開一場價格戰的序幕,進而倒逼出保險業的深度變革?

資料來源:公司數據,中銀國際研究。 (曾子穎/圖)

“一成”的改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