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爐”武漢:引風進城是傳說?
“火爐”武漢,八年前便規劃生態風道,試圖為城市降溫,但幾經變動,仍折戟于不可控的開發沖動,如今舊案再提,風道早已高樓林立,昔日規劃創新幾成傳說。而水系、河流、綠化等這些城市本應自有的生態調節系統,均——被拋卻,成為中國城市應對高溫災害的致命軟肋。
責任編輯:何海寧 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李一帆 趙盼盼
靠近武漢市區的東湖邊上,已是高樓林立,在規劃部門和學者眼中,這都是斬斷城市風道的禍首。左為武漢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六大“綠楔”,箭頭即為風道。何籽/制圖
截至8月7日,中央氣象臺已連續14天發布高溫橙色預警,35℃以上熱浪炙烤著1/6的國土,中國城市,真的束手無策?
“火爐”武漢,八年前便規劃生態風道,試圖為城市降溫,但幾經變動,仍折戟于不可控的開發沖動,如今舊案再提,風道早已高樓林立,昔日規劃創新幾成傳說。
而風道之外,水系、河流、綠化等,這些城市本應自有的生態調節系統,均——被拋卻,成為中國城市應對高溫災害的致命軟肋。
(相關報道見《被忽視的城市降溫設計》)
最低氣溫,全國最高
2013年8月6日,還不到正午,熱浪就已包裹武漢。在漢口洞庭街一處彩票銷售點,老板娘用紙板遮住了放在門口的彩票機的屏幕,“太熱了,屏幕都要被烤裂了”。
一直被冠以“四大火爐”之一的武漢,在今夏已算不上最熱城市行列,在2010年民間新“四大火爐”排名中,武漢也退出了此列。
“武漢這個夏天也很熱,只是其他的地方更熱。”湖北省氣象局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副主任周月華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如此感慨,僅今年7月份,武漢地區平均酷熱日數較常年平均值要多2天,但在中國氣象局出爐的全國省會城市高溫日排名統計中,武漢也未進入前十。
不過,武漢日最低氣溫數全國最高,這個鮮為人知的事實在氣象部門早有共識。據氣象觀測部門統計,自2000年以來,武漢日最高溫已退出全國前三位,但是最低溫多年位居首位,也就是夜間經常也達30℃。
令人難解的是,預報氣溫與居民體感溫度差距較大。武漢中心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龍利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毫不避諱這一差別背后的原因:“武漢市天氣監測以位于市郊的觀象臺氣溫為依據,氣象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