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智庫七年研究,成果難覓試點城市黨政“一把手”環境考核:難上加難
歷經7年研究,民間智庫“政通境和”認為,地方黨政一把手的環境績效考核、問責體系的缺失,是中國環境問題的關鍵因素。上級政府考核下級時,環境數據由下級環保部門提供,而下級環保部門領導由同級政府黨政一把手任免。即使實現考核,也沒有真正形成“一票否決”的機制。
責任編輯:何海寧 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廖鈺嫻 趙盼盼
環境績效考核和問責機制中這些設想的“關卡”,目前未見蹤影。
我國政府官員環境績效考核只有一套試行辦法,涉及可持續發展的三個要點在百分制考核中平均只占不到10分。
上級政府考核下級時,環境數據由下級環保部門提供,而下級環保部門領導由同級政府黨政一把手任免。即使實現考核,也沒有真正形成“一票否決”的機制。
環境治理靠誰?
靠黨政一把手。
黨政一把手的動力何在?
靠環境績效考評、靠環境績效審計、靠離任環境績效跟蹤問責,但最終靠公眾參與。
這是北京政通境和節能研究所(以下簡稱“政通境和”)的回答。2006年成立迄今,該機構先后在吉林、江西、廣西、廣東、云南、海南、天津等省份調研,7年研究成果《中國環境治理的制度變革路徑》將在2013年年底出版問世。
考核環保比重提高,難
在調研過程中,研究者們切實感受到了地方黨政一把手的權力。
他們只能通過師生、同學關系,才能見到某些地市的黨政一把手。
政通境和是一家民間環境(政策)智庫,由中國政法大學生態文明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吉林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相關機構組建而成。而&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