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藥利益圈亂象危險的新藥
新藥臨床試驗,事涉千萬人生命安全。根據美國FDA公布信息,中國一位臨床研究中心管理人員和另一位監察員參與某款新藥臨床研究數據造假。國內很少有因臨床試驗數據造假而被處理的藥企、機構的公開信息。此前一些機構在新藥臨床數據真實性上出現問題,食藥總局要求其整改,但沒有公布到網上。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玉潔 王雙紅
2006年12月6日,一男子在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中心實驗室接受新藥試驗。
新藥臨床試驗,事涉千萬人生命安全。一起臨床數據造假事件,揭開了中國新藥臨床試驗令人不安的幕后操作。
相較6年前的試藥亂象,國家食藥總局的監管雖然持續加強,但尚待完善的新藥臨床試驗機構審批制和不透明的追懲機制,仍讓試藥環節充滿風險。
中國的醫藥信譽再度受到考驗,這一次發生在臨床試藥環節。
根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2013年6月份公布的信息,一款由百時美施貴寶和輝瑞聯合研發的新藥阿哌沙班,審查過程將被延時三個月,因為中國一位臨床研究中心管理人員和另一位監察員“更改了原始記錄,掩蓋了違反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的證據”。這最終導致FDA調查人員對中國36個研究中心里24個數據提出質疑。
根據媒體報道,2012年1月,百時美施貴寶公司告知FDA,他們在中國臨床研究的數據可能存在造假,并提交了研究結果更為詳細的信息。一個月后,FDA要求他們提交更多的信息,包括在1200個研究中心以及在中國臨床研究數據監管中更多的信息。隨后,FDA決定延遲審批。
“消息出來,對中國臨床試藥行業信譽的打擊是巨大的。”中國藥物臨床試驗網負責人汪金海對南方周末記者稱。
實際上,這個行業最嚴重的一起信譽危機發生在2007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鄭筱萸等一批藥監官員被抓,鄭筱萸因受賄罪被判死刑。他任職期間審批的亮菌甲素注射液、欣弗注射液,曾導致十人死亡,多名病人出現腎功能衰竭。
此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每年審批的新藥數量顯著下降,從2004年受理了驚人的10009種新藥申請(當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僅受理了148種),下降到2012年的6919種。
但阿哌沙班事件的發生令人疑惑,中國新藥臨床試驗的監管機制究竟發生了多少改變,這起臨床數據造假案僅僅是個孤立事件,還是普遍現象?
新藥審批的秘密
“那時一年能批一萬多種新藥,基本上遞交上去就能批。很多都是紙上文件,可以做出來的。”
規范嚴謹、數據可靠的臨床試驗,是藥品上市前關鍵的一道安全屏障。
但在新中國成立后的藥品制造歷史中,很長一段時間并無臨床試藥概念。直到1980年代初期,隨著臨床藥理學等學術概念在國內的發展,臨床試驗理念才被國內認可,而質量規范則在1999年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才逐步建立。
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副會長卓永清1997年就代表臺灣公司在中國進行新藥的臨床試驗,當時中國的法規還沒有對臨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