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何懷宏《新綱?!?
如果人活在坩堝里,不熔化的東西,實在不會很多。我們的社會,或許不是缺少道德信條,而是道德本身,變得不那么重要,不那么有約束力了。如果是這樣,又該怎么辦呢?
責任編輯:劉小磊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
如果人活在坩堝里,不熔化的東西,實在不會很多。我們的社會,或許不是缺少道德信條,而是道德本身,變得不那么重要,不那么有約束力了。如果是這樣,又該怎么辦呢?
何懷宏教授的新著《新綱?!?,把一個老問題帶到我們面前:中國當前社會的道德狀態,是否糟糕?——在歷史中有若干次,時人形容自己的處境為禮崩樂壞,然而每次之后,又都能重建倫理秩序,歷史的讀者,對古人這種陣發性的抱怨,給予的同情并不很多,我們覺得那有點大驚小怪。自古以來,包括在我們的時代,年長的人喜歡感嘆今不如昔,假如他們是對的,我們的社會還能維持,只能說是奇跡,但假如他們是錯的,我們的社會,又早該不是這般面目。當聽到許多年輕人,對時代風氣,有悲觀的結論,我開始覺得或者是有一點糟糕了,但本心中,我對這個問題,是有點樂觀的。
比如說,《新綱?!坊仡櫫宋逅囊詠韺εf“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批判。就在前幾天,有這么個新聞,一個人在“文革”中揭發自己的母親(她后來被槍決了),現在公開懺悔。這類可怕的“大義滅親”故事,給人的印象最深,我們一聽之下,臉色變白,如果有什么可能幫助避免這樣的人倫悲劇,哪怕是舊的“三綱”,我們也要先抓在手中,我們希望有一批信條,烙在每個人的心中,當處境逼仄、人將要做出可怕的事情時,那些烙印就發燙,甚至發光。還記得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嗎?有時候,我們盼望我們(或自己之處的別人)也是機器人,能夠被定律阻止。
當然,舊的“三綱”所調整的,并不是普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