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年前的灌水豬肉從歷史看“國民性”

梁啟超說,凡是經過重重內亂的國家是不可能產生純潔國民性的,內亂會在老百姓心目中培養起六種傾向:僥幸、殘忍、彼此傾軋、虛偽狡詐、冷漠涼薄、茍且。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張宇欣 肖妍琳 葛佳男 龍健

16世紀末的澳門版畫。明代曾經實施海禁, 斷絕了與外部世界的一切聯系。在張宏杰看來, 這個 “大監獄” 式的國家, 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 “國民性”。萬歷年間, 利瑪竇通過澳門到達中國, 他對中國男子的看法是: 只有婦道人家的慍怒, 不能作戰打仗。 (東方IC/圖)

梁啟超說,凡是經過重重內亂的國家是不可能產生純潔國民性的,內亂會在老百姓心目中培養起六種傾向:僥幸、殘忍、彼此傾軋、虛偽狡詐、冷漠涼薄、茍且。

“今天中國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答案。當今中國是古代中國的延續,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也是由歷史塑造的。”暢銷書作者張宏杰的新書《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論的是中國人的品性。

上大學以前,因為課本枯燥刻板,歷史課是張宏杰深惡痛絕的課程之一。1990在大學讀書時,他讀到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格魯塞的《草原帝國》和費正清編的《劍橋中國史》,三本書引發了他對歷史的興趣。“《萬歷十五年》打通了歷史和現實;而人性讓我找到了進入歷史通道的鑰匙。”

2000年1月,張宏杰的第一本書《千年悖論》出版。2004年,《另一面:歷史人物的另類傳記》出版。在海關工作的福建讀者石悅,站在書店里讀完這本書,后來就開始在網絡上用“當年明月”這個名字寫《明朝的那些事》。

2006年,《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出版,這本書給他帶來了眾多機會。在一位讀者的幫助下,張宏杰調到一所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工作,不久又破格進入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師從葛劍雄。博士畢業后,再進入清華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后,還上了《百家講壇》。

張宏杰已不再寫小說:“現在對社會的反思批判功能上,歷史徹底取代了文學的‘啟蒙’作用。歷史是民族的記憶,一個不會反思、沒有記憶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自尊心巧妙地消失了

南方周末:“國民性”在中國是個有爭議的詞,在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林語堂《中國人的氣質》、柏楊《丑陋的中國人》和龍應臺《野火集》之后,你的《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又想表達什么?

張宏杰:自民國開始,關于如何提高國民性和民族素質,一直都有很大的爭論。我實際上從國民性這個角度,觀察中國幾千年歷史的變化。這本書也可以叫“中國歷代民族精神的演變歷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