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倒黃白】農村學生的競爭優勢
要申請美國大學,你把中國的農村生活經驗直接寫入申請表就是。你可以寫自己怎么根據農村經驗為古文古詩洗出當年真面目;你還可以寫如何為小學生補課,或督促鄰居給新生兒打防疫針;或告訴某大叔,種子站供應的外地良種應該先種三分之一面積,試過了沒有水土不服,才能全面推廣,等等。即使在高度工業化的國家,農村經驗仍然受人尊重。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劉偉峰
圖為山西永和縣南莊鄉小學里簡陋的教學環境和孩子們的學習用品。
即使在高度工業化的國家,農村經驗仍然受人尊重
2013年7月4日的《南方周末》,刊登了浙江嘉興市一中楊胤同學的來信,題為《貧寒子弟的競爭優勢》。信中說:暑假來臨,班里不少同學報了各種各樣的進修班。但是,“全國到底有多少同齡人可以共享這些資源呢?……在知識、信息日新月異的今天,社會各界有識之士也該設法幫助貧寒子弟擴大競爭優勢、開闊眼界。這,也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題中之義!”
貧寒子弟是否有競爭優勢?僅是一般而言,筆者倒也說不上來。不過,有一個與貧寒子弟高度復合的群體——農村學生,愚意以為,還是有相當競爭優勢的。
首先,非常明顯的一條,中國傳統文化是農耕文化,如果你有農村生活經驗,必然有助于理解古文古詩。比如,李白有首小詩《秋浦歌》(其十四),古典詩歌中很少見地描寫冶煉作坊:“爐火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