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變革需要大政治家——里根、撒切爾與鄧小平領導大轉型的啟示
如果有人想研究改革大潮中的領導權、改革的決策藝術、改革的頂層智慧,就應該研究像里根、撒切爾與鄧小平這樣久經考驗的政治家。他們是意志堅強的戰略家,是富有歷史感的決策者,是敢于面對自己所在的體系內的懷疑主義者而不動搖的掌舵人。他們對各種阻力和惰力敢于頂回去,在必要時敢于冒險,而不是走一條對自己來講最安全的施政道路。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呂欣
如果有人想研究改革大潮中的領導權、改革的決策藝術、改革的頂層智慧,就應該研究像他們三位這樣久經考驗的政治家。
把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三位在國際上影響力與日俱增的大政治家——英國的撒切爾首相、美國的里根總統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先生——放在一起討論,為什么?
三位政治家的不同
當鄧小平在1970年代末把中國推向改革開放時,無論是在黨內還是政府內,他本人在名義上并不是當時中國的最高領導人。
我首先要說明:有關這三個政治家的討論,要完全清醒地看到他們之間在很多方面根本不同。這些不同很容易列出。
比如,第一,撒切爾夫人所領導的國家是第一個成功實現了工業化革命的老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里根總統所領導的國家從20世紀始到21世紀初,是全世界在經濟規模和技術實力上都最大最強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今天仍然如此);而鄧小平所領導的中國,當時是全世界人均收入水平最低的以農業為主體的落后國家之一。
這三位政治家所領導的國家除了在經濟制度和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上的巨大不同,第二個巨大的不同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從政治體制上看,撒切爾夫人所領導的英國雖然沒有成文憲法,卻在西方政治發展的歷史潮流中,最早建立了一個相當穩定的、多黨競爭的議會制度的政治架構。
里根總統所領導的美國,是在所有的西方國家實行多黨競爭的議會制度中,具有最鮮明的移民社會特點的、能夠不斷包容進新的政治力量和新參與者的、一個開放性的聯邦政治制度。
鄧小平所領導的中國,在1970年代末處在剛剛經歷了十多年“文革”的折騰、此前還承受過從上到下好幾波政治運動而傷筋動骨的艱難狀況。無論從政治體制、行政管理、干部配置,還是從施政的法律和政策角度看,當時的中國都是百孔千瘡,而且“負債累累”。中國當時擁有的是一部剛從大難不死之中初步恢復起來的各部位均急待重建的機器。
第三,即便從三位政治家的個人背景和資歷來看,也有根本不同。在1970年代末,撒切爾夫人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通過選舉成為政府首腦的年輕女政治家。里根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用選票選出的、由電影演員而成為美國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的政治家(美國沒有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之間的區分)。
鄧小平,我們都知道,他屬于中國共產黨老一輩革命家群體,從事武裝斗爭很多年,在那些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體制的一群人中,是一位雖然年紀不是最大,但資歷卻是相當老的政治家。他本人在“文革”中,也成為受害者之一。“文革”期間他的“三落三起”是歷史上很少有的現象。更不要忘記,當鄧小平在1970年代末把中國推向改革開放時,無論是在黨內還是政府內,他本人在名義上并不是當時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像這類有關三位政治家之間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