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堂】詩歌何為?鹿特丹——北京同步詩歌節論點
如果承認詩歌是人類表達自身的最高形式的話,那么一種獨立性會隨之而來。詩歌從來不能被簡單地當做一種意識形態的工具來使用。它關乎非常具體的事物,獨特而又精確的事物,而不是庸俗空泛的政治。是的,詩歌始終是獨立的。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龍健
“缺乏”是文化交流的“興奮點”
楊煉(旅德中文詩人,國際筆會理事):
國外的哲理,可能深刻,也可能流于觀念圖解,尤其國外詩人,許多學哲學出身,因此從觀念派生觀念,常常是一大問題;國內的現實感,好處在活生生來自經驗,但有時也囿于經驗,缺乏思想挖掘的深度,以及突破的力度。某種意義上,這種對比反差,沒準兒正是文化交流的“興奮點”。而“文化身份”從正能量來說,正是持有者深深挖掘所屬文化的特殊性,他那片大陸、群島、人的生態,從而提供深度洞察——而與其他文化的交匯,提煉的是人的焦慮或惶惶然。本質上逃不掉的難度只有境界和深度,這是多樣化格局的必由之路。
沒有獨立就沒有詩歌
阿多尼斯(旅法敘利亞詩人):
如果承認詩歌是人類表達自身的最高形式的話,那么一種獨立性會隨之而來。詩歌從來不能被簡單地當做一種意識形態的工具來使用。它關乎非常具體的事物,獨特而又精確的事物,而不是庸俗空泛的政治。是的,詩歌始終是獨立的。這獨立并非易事,但沒有獨立就沒有詩歌。在這個意義上,詩人共和國比任何一個民族或國度更加深遠。這個“共和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