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光大”,黯然而立

光大集團最引以為傲的兩大支柱——銀行和證券——同時地震,而且每一次的烈度都足以載入中國金融史冊。這家櫛風沐雨三十年的紅色企業,從市場化改革的風向標淪為寂寂無名,卻在扛著創新的大旗試圖奮起之時,遭遇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錯誤。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玉潔 王雙紅

位于北京金融街的光大集團總部。這個夏天,光大集團最引以為傲的兩大支柱——銀行和證券——同時地震,而且每一次的烈度都足以載入中國金融史冊。 (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光大集團最引以為傲的兩大支柱——銀行和證券——同時地震,而且每一次的烈度都足以載入中國金融史冊。

這家櫛風沐雨三十年的紅色企業,從市場化改革的風向標淪為寂寂無名,卻在扛著創新的大旗試圖奮起之時,遭遇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錯誤。

2013年8月19日,滬市早盤,一筆1000萬元的國債以明顯低于市價的價格成交,原來是光大證券再現“烏龍事件”,錯誤輸入造成“賤賣”,可能損失11萬多元(后經與交易方協商,沒有進行交割)。

這樣的小錯誤,在市場上并不罕見。但中國主要財經媒體都無一例外地進行了報道,因為主角又是光大證券——三天前它的一次烏龍事件,攪動A股和股指期貨接連出現幾十年一遇的大幅波動。更早之前,光大銀行延遲交割興業銀行所存放資金的傳聞,重創市場信心,最終引爆一場史無前例的銀行間“錢荒危機”。

從6月到8月,光大集團最引以為傲的兩大支柱——銀行和證券——同時地震,而且每一次的烈度都足以載入中國金融史冊。

這一年,光大正好30歲。

作為市場化改革的產物與風向標,光大生于1983年,是新中國第一家駐香港公司。這家一出生便烙上“紅色貴族”鋼印的企業,曾以特殊的背景在香港和內地長時間叱咤風云,但在歷經多年滄桑之后,漸漸泯然于眾金融機構。正當它扛著創新的大旗想奮起直追之時,卻在這個夏天以“不可思議的錯誤”成為舉國關注的焦點。

“紅色資本”

當時的光大幾乎就是世界和中國之間的窗口,一時間風光無限。

如果沒在1981年年初接受澳門中華總商會成立一百年的誠請,或許一切都不會發生。

那一年,62歲的王光英以民建中央副主席、天津副市長及天津市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總經理這樣一個橫跨黨派、行政和商業職務的疊加身份南下赴會。

王光英畢業于北平輔仁大學化學系,1940年代即開辦化學廠,技術起家,一生縱橫政商兩界,被周恩來稱為“紅色資本家”。而彼時,他更為人矚目的身份是,王光美——共和國第二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最親近的兄長,港人稱為“紅色國舅爺”。

南下回來,2月12日,農歷正月初八,王光英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陳書“港澳見聞和八點建議”。在該份報告書中,王展示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Ashley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