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勿輕信,勿偏執
盡管早在2009年,云南省委宣傳部就發出通知,要求媒體在報道類似突發公共事件時,禁用“刁民”、“惡勢力”等稱謂,不得隨意給群眾貼“不明真相”、“別有用心”等標簽。但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經常聽到類似“說法。那些看上去新奇、有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語言,對幾乎所有人都會有一種自然而然的吸引力。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劉偉峰
政策口號不應該代替政策思考,現成的 說法也不應該代替你我的獨立思考
人為什么會在缺乏自己的經驗證據,或者完全沒有這種經驗證據的情況下,對某些話深信不疑,以為就是真理呢?心理學家往往將此歸咎于人的“輕信”,但社會學家則認為這是因為“偏執”。兩者都有道理,并不互相排斥,因為“輕信”是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就輕易相信,而“偏執”則是一旦相信了,便再難改變想法。
盡管早在2009年,云南省委宣傳部就發出通知,要求新聞媒體在報道類似突發公共事件時,禁用“刁民”、“惡勢力”等稱謂,不得隨意給群眾貼“不明真相”、“別有用心”、“一小撮”等標簽。但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經常聽到類似“惡勢力”、“敵對勢力”的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