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大戰”地方官
“要是債發不出來,市長、縣長們可真要跪了?!?013年7月,城投類企業債發行規模觸及年內單月發行量最低點,僅發行351億。找錢,成為中國地方政府最為重要的關鍵詞。在僅有的幾條找錢之路上,手握鈔票的金融機構們與地方官員展開了斗智斗勇的漫長故事。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玉潔
找錢,成為中國地方政府最為重要的關鍵詞。在僅有的幾條找錢之路上,手握鈔票的金融機構們與地方官員展開了斗智斗勇的漫長故事。
“要是債發不出來,市長、縣長們可真要跪了。”接連幾個月,跑遍了湖南、內蒙古、江西,見了十多位市長、縣長、區長之后,一家券商投行部的高級經理郭松(化名)不禁感慨道。
從2013年8月1日起,國家審計署開始了對地方債務第二次全面摸底,而且審計范圍前所未有地擴大到包括鄉鎮在內的五級政府、四萬多個審計單位。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甚至全世界,都在屏息等待這次摸底結果。
然而,資本市場已經提前亮起紅燈,風向標就是地方政府用以融資的重要工具城投債——2013年7月,城投類企業債發行規模觸及年內單月發行量最低點,僅發行351億,而在年初,這個數字都突破千億。
不僅是城投債,在地方政府的每條融資道路上,金融機構們都正在小心地“排雷”。
金融圈排雷
“你以為政府不會借高利貸?逼急了啥錢他們都敢要。”
2013年,郭松總是在出差,“雖然忙,卻忙不出幾單。”據他描述,大環境不好,一些平臺公司出現了兌付問題,讓城投債驟然緊張起來。最近的風聲更緊了,公司甚至利用晚上的時間,加班加點地給一線員工加強風險控制培訓。
希望摸清家底的不光是審計署,多家金融機構也私下對地方政府風險進行排查,例如平安證券就曾會同平安信托、平安證券的固定收益部、風控部門,集體把脈。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已經有信托公司對政府基礎設施類信托項目的規模進行額度控制,達到額度的地方不得新增項目,要等到空出額度才能繼續做。
城投債和基建類信托項目是過去幾年地方政府融資的重要渠道。
這種模式源于1991年。當時國務院進行第一輪政府融資體制改革,要求地方政府不再直接負責基礎設施建設,而是將其公司化運作。地方融資平臺,即城投公司,自此成為地方政府重要的借債主體。
政府用土地的未來收益作為擔保,通過城投公司發債等方式募集資金支付征地補償費、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將“生地”變成“熟地”后再出售,獲得財政收入,然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Ash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