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買賣:“幫領導干部讀網”的大生意

網絡輿情讓各級政府和國企越來越不敢怠慢,一個專門幫助政府獲知網絡輿情的產業也隨即誕生并被催熟。例如,人民在線輿情服務的一年年費或一個項目的費用可達幾十萬甚至成百上千萬元,2013年此項收入有望突破1億元。但從事這樁買賣的人強調,監測并不等于監控,他們“力爭還原水淋淋的民意,做對話者和搭橋者”。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劉韻珊

對各級政府部門而言,了解網絡輿情的需求已經變得越來越迫切。 (CFP/圖)

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日益改變著輿情傳播的路徑與方式。網絡輿情讓各級政府和國企越來越不敢怠慢,一個專門幫助政府獲知網絡輿情的產業也隨即誕生并被催熟。但從事這樁買賣的人強調,監測并不等于監控,他們“力爭還原水淋淋的民意,做對話者和搭橋者”。

2013年前8個月,新華網輿情監測中心主任段賽民有一半時間是在內地小城市度過的。這些區縣把他請過去,為的是想建立一套監測互聯網輿情的系統。

微博反腐、網絡實名舉報,過去兩年洶涌澎湃的網絡輿情,重塑了中國民眾表達訴求的渠道,一個專門幫助政府獲知網絡輿情的產業隨即誕生并被催熟。

兩年前,新華網成立了輿情監測中心,全力參與到網絡輿情監測的生意中,更早之前,包括人民網、方正電子、谷尼國際軟件等機構都推出了輿情產品。

“把握輿情”、“實時監控、不留死角”,這些富有中國特色的輿情機構的產品,往往是通過幾套特定的監測系統設定關鍵詞,從而對浩如煙海的互聯網信息進行監測、管理、統計和分析。通過對躲在電腦背后的網民進行監測和調查,這門輿情生意不僅做進了宣傳部門和國企,也深入到中國內地的區縣各級行政機關。

網絡輿情的挑戰

一條信息從出現到形成輿論熱點的周期,從原來的24小時縮短到現在的4小時,甚至1個小時。

采購了監測設備后,甘肅酒泉負責網絡監測的工作人員張欣終于從人工搜索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工作也變得非常簡單——打開軟件界面,設定“公安、城管、拆遷”等關鍵詞,通過特定的“輿情監測設備”,即開始了對涉及本地相關敏感領域信息的24小時監測。

他只要將監測到的網絡輿情進行勾選和摘編,加上軟件提供的分析圖表形成不同的報告,提交給領導查看即可。

輿情監測業興起于2007年。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網民由被動接收互聯網信息逐漸轉向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網民議政更加心直口快。山西黑磚窯、華南虎照等事件正是通過網絡民意不斷升溫,最終演變為重大的公共事件,“網絡輿情從那時起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