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30829)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金幼文 王穎
N0.1 土地管制的制度成本
《經濟觀察報》 2013年8月23日 周其仁
(原文摘編)土地用途管制一旦引入,相應的制度成本就隨之發生。該制度的三大要點,每點都有耗費。比如僅把現有土地丈量清楚就非常不容易。第二次全國土地資源調查的結果,迄今為止尚未發布。耕地數搞不準,土地規劃云云,豈不是空中樓閣?
建設用地要以指標為憑,是第二筆費用。說來也容易,用地指標一律由主管部門分配,不就行了嗎?可主管部門根據什么來分派指標?憑面積?憑人口?憑經濟總量——取哪一個指標度量?憑工業化、城市化的進度——又取什么指標度量?還是憑各地方的行政級別?
這是廢除了市場的代價。本來有限的資源大家都想要,價高者得就擺平了??煞钦f土地特殊到市場失靈。那選別的標準定優先順序罷。甲地吸引外資多;乙地搞國家重點工程;丙地是老少邊窮。還有拿不到臺面上來的,人情啊、關系啊、好處啊。
最大的代價,是土地用途管制與各類土地相對價格的變化趨勢脫了節,從而帶來土地利用方面的巨大浪費。本來是人口勞力、經濟機會及企業家與投資家的流動等,才帶來工業化、城市化之大潮崛起,因此土地資源的配置要受變化的相對價格的指引,把好鋼用到刀刃上去。但是把土地從市場拿到管制的官場,配置準則就不能不扭曲。
從這點出發,我可不認為2012年以來的經濟下行,僅僅是全球需求收縮引致的。國內日益升高的制度成本,對此亦有貢獻。穩增長要顧及這一點,就要找出重新降低制度成本的辦法。
【推薦理由】土地總量與用途管制的一大效果,就是阻遏工業化、城市化的自然進程,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本來在市場條件下,人員從農村向城市、內地向沿海流動的結果是,城市與沿海尤其是沿海城市人口密度(單位面積居住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即人均居住占地面積大幅度減少,這樣內地農村的宅基地和道路就能復耕為田地,土地實現集約和節約使用。
N0.2 再不道歉就遲了
《中國青年報》 2013年8月23日 張鳴
(原文摘編)近來,為“文革”期間做錯事而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