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地理系列:行者無疆之一】邊境風影中的國家表情——中越友誼關邊境故事

在歷史和地理雙重作用下,越南始終無法擺脫強鄰在側的恐懼感,這也造就了越南人的憂患意識,以及身懷戒備的民族心理習慣:越南人的對華心態很糾結,既渴望與中國親近,卻又要時刻提防著喪失自我。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金幼文 藏瑾

書法 王更輝 (何籽/圖)

中國的安全問題在邊界。

兵書《軍志》有:“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軍困敗。饑飽勞逸,地理為寶”。南方周末防務版首次提出“軍事地理”概念,試圖多層思路探討中國地緣安全環境的歷史與現實。

軍事地理是與地緣政治、人文生態和軍事活動有關的地理事實、現象和知識的統稱。整塊實心花崗巖雕鑿而成的中國界碑,形形色色的人們,地理與歷史,憂患與感傷,民族與生活……都是我們在邊界線上和邊境內的行走中風景。

從這一期開始,南方周末試圖透過一個個“草根者”的視野,解讀鮮為人知的邊境故事。

越南一直在學習中國的改革開放模式。越南諒山市街頭,軍綠色的吉普和騎小摩托的市民,這里街頭的場景和中國80年代的街景很相似。 (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在歷史和地理雙重作用下,越南始終無法擺脫強鄰在側的恐懼感,這也造就了越南人的憂患意識,以及身懷戒備的民族心理習慣:越南人的對華心態很糾結,既渴望與中國親近,卻又要時刻提防著喪失自我。

廣西憑祥友誼關上有棵木棉樹,同體雙株,一大一小。

民間流傳,曾經的炮火十年中,這棵木棉一直不肯開花。1992年,中越關系實現正?;?,一朵朵碗口大小的木棉花,迎著陽春自樹頂端向下蔓延。

木棉,是中越關系的“圖騰”。

“中越都是社會主義國家,不相信迷信傳說,這棵木棉樹確實很神奇,有時是兄弟,有時又代表著鮮血與戰爭。”2013年6月的一天,越南商人阮俊青欣賞著掠過車窗的一棵棵木棉。

這些年,從“九丙”(搬運工)起家的阮俊青無數次穿越邊境線,都會盡量繞開法卡山,他覺得“那里炸死了那么多越南人和中國人,心里真的很害怕”。

豎起籬笆,收獲和平?

法卡山,是中越一代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中越兩軍曾在此落下幾千枚炮彈,十年下來,最高的山峰硬是被削矮了三四十厘米。

如今,戰壕已被雨水抹平,只有雜草和灌木叢稀稀疏疏,半山腰的幾株木棉樹也格外矮小,毫無亞熱帶地區植被旺盛的生命力。

“土地被戰火燒過,最初的十幾年里是寸草不生。2007年的春天,才長出綠油油的小草。”一名放牛的越南老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越南一側的山上至今依舊地雷密布,村寨里每年都會有人被炸斷腿,鄉民只敢在山腳下劃定的安全區內割草、放牛。

法卡山,依舊是戒備森嚴的軍事駐地。

(南方周末資料圖)

在邊境線的中國一側,一年到頭都會有老兵或家屬前來祭拜。在當年3號陣地的北坡上,臨時清理出一塊巴掌大的平地,一個茅臺酒瓶平整地擺放在巖石上,不遠處端坐著一座小香爐,灰燼隨風飄起。

“很多老兵都老得走不動路了,我們會幫忙把老首長攙上山。”執勤的哨兵說,酒瓶和香爐是七八位老戰士幾天前留下的,有位來自山東棗莊的老兵趴在草地上,以頭磕地,慟哭不起。

戰史記載,1981年5月5日凌晨,解放軍發起“拔點”之戰,以150多名中國軍人犧牲的代價收復法卡山。此后,整座法卡山便控制在中國軍隊手中,直到中越兩國完成陸地劃界。

2006年春天,中越兩國的邊民發現,很多地方悄悄豎起了&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