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皇權的持續強化
兩千年的歷史經驗證明,專制體制除非變得更加專制,否則皇帝就會擔心自己的權力被削弱。所謂兩千年所行之政皆為秦政,實在是秦政的一個個加強版;而猜防是皇帝專制心思的本質,是強化專制的心理動力?;实鄣摹安路馈痹缴?,專制心思也就向著強化專制的方向自然而然地用力。
責任編輯:劉小磊
皇帝的心理有多陰暗,則天下的人心理就有多陰暗。圖為康熙戎裝像。
兩千年的歷史經驗證明,專制體制除非變得更加專制,否則皇帝就會擔心自己的權力被削弱。所謂兩千年所行之政皆為秦政,實在是秦政的一個個加強版;而猜防是皇帝專制心思的本質,是強化專制的心理動力?;实鄣?ldquo;猜防”越甚,專制心思也就向著強化專制的方向自然而然地用力。
大一統的形成
中國歷史上,有兩種統一的模式。一種是夏、商和西周的“天子-諸侯”模式。按照這種統一模式,那時候的天下,是天子、諸侯各治其民。天子為“天下共主”,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是統領天下諸侯,抗衡周邊蠻、夷、戎、狄的侵擾,并維持內部的和平。商征服夏,固由于軍事上的勝利,但真正讓諸侯承認其取代夏之“共主”地位的,是向諸侯承諾“各守爾典”的原則不變。同樣,周滅商之后,能讓諸侯承認其“共主”地位的,也還是向諸侯承諾“宅爾宅,畋爾田”(編者注:住原來的地方,種原來的土地)??梢?,夏、商、西周各自的“天下共主”地位,主要針對的是外部入侵,內部則是諸侯自治。
但是,夏、商、西周時期,這種統一體內部,兼并戰爭也在不斷進行,并且愈演愈烈。夏禹時的“諸侯萬國”,到了商滅夏,已是“諸侯三千”;再到西周滅商,則是“諸侯千八百”;而到了春秋初年,只剩下“二百二十四國”;及戰國之世,列國不過十余,而以齊、楚、燕、趙、韓、魏、秦為強。
兼并戰爭最終破壞了社會原有的組織,基層的村社共同體解體了,世襲的貴族領主制度蕩然無存。而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的道德風尚也被摧毀;其中最嚴重,對后世影響最深刻的變化,就是“矜(恃)勢力與尚詐力”,成為社會上下的普遍行動準則。而各國君主則越來越專制,為達到集權于一人的目的無所不用其極。
西周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還僅僅是周天子對天下的一種主權宣示。但是到了春秋中期以后,所謂“封土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反映的則是各國君主對土地和人民的實際控制。蓋其時,諸侯“政事”的最終目標,就是追求“廣土眾民”。于是乎兼并加劇,爭霸徹底地演變為吞并,“統一”的目標不再是做“天下共主”,而是“并諸侯,吞天下”的“大一統”。此中,自然而然就埋伏著一種由一人專制天下的趨勢。
皇權總是趨向專制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實行由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政治制度。這種統一模式的結構特點,就是天下為郡、縣的官僚化統治。于是,歷史上的分封制被徹底廢除了,“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這樣的制度設計,顯然是借鑒了歷史的“經驗教訓”。而其立意,表面上是追求天下大一統,本質上卻是追求皇權的排他性,徹底消除對皇權任何可能的覬覦與競爭,以使其皇位可以平平安安地“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從此以后,即便是分裂時代,國家無論大小,皇權總是趨向于專制的。
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始皇帝的“以史為鑒”,對歷史上諸侯、卿大夫擅用天子的“禮樂征伐”之權,以及天子、諸侯、卿大夫子弟爭權并釀成禍患的經驗教訓是記取了,但是對諸如“陪臣執國命”(編者注:家臣把持國家權力)這樣的歷史事實就重視得很不夠。所以,當時設計的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政治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