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思想對手怎樣成為孿生兄弟
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往往是不同派別彼此攻錯,推動了社會更加開放、思想愈發深入;但也應注意到,并非所有論戰皆可起到同樣效果。據說今日中國有這“派”那“派”之分,那么,他們到底是彼此型塑共同墮落,還是相互切磋更上層樓?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林京京
這“派”那“派”到底是彼此型塑共同墮落,還是相互切磋更上層樓
一個堅定的有神論者和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辯論,你來我往,各不相讓,從早晨開始,直到夜幕降臨,才見出分曉,各自退下:無神論者跑到神廟大哭一場,請求神靈原諒自己的無知狂妄,此后一定痛改前非,虔敬侍神;有神論者回到家中,把神像統統敲毀,慶幸從此獲得新生,不再為虛幻的教條拘束。這是我過去讀過的一個故事,很顯然屬于莊子所謂“寓言”之列,聰明人編出來諷喻“真理”之脆弱,人心之無恒,改宗何其易也!
不過故事隱含的道理不止一層,它也啟發我們注意歷史辯證的一面:自以為勢不兩立的敵手,卻往往彼此型塑。王汎森教授早年寫《章太炎的思想》,即注意到章氏“暗中與康有為搏斗而又處處陷入康氏的牢結”的困境:康有為在名著《新學偽經考》中大力批判劉歆偽造儒家經典,章太炎則自稱劉氏的“私淑弟子”,又擁劉歆以與孔子抗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