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謝長廷的副手之困
馬英九所面對的,不僅是副手人選問題,還包括厲害可怕的謝長廷,如果不審慎以對,讓謝奪得選戰主導權,馬恐無翻身機會
馬英九
馬英九所面對的,不僅是副手人選問題,還包括厲害可怕的謝長廷,如果不審慎以對,讓謝奪得選戰主導權,馬恐無翻身機會
馬英九的“三顧茅廬”,未能請出王金平擔任其副手,導致國民黨內部隱藏分裂危機。而謝長廷“三度婉拒”陳水扁請托,邀約蘇貞昌出任其副手之議,使民進黨隱約走向決裂之途。
馬英九與謝長廷二人,不約而同地均面臨選擇副手的難題,是否因此造成選情逆轉雖有待觀察,但副手人選相繼困擾著馬英九和謝長廷,已為臺灣政壇頻添不確定變量。
“馬王配”破局與“謝蘇配”流產
此番由國民黨高層執意推動的“馬王配”,實出于馬英九堅持,王金平被動應戰。馬為展現誠意頻頻拜會王金平,無奈雙方過節太深,而王金平又另有所圖,致使“馬王配”為之破局,令王金平被迫承擔責任,局勢逼使王幾乎成為泛藍罪人。在此情勢下,王金平是否會做出驚人之舉,或是國民黨主動拔除王金平職位,將破局之責導引至決裂,目前雖無人敢預料到未來事態的發展,但王金平“打門出山”的態勢,已暗示王將成為國民黨內的“人肉炸彈”。
何時引爆?是否沖擊馬英九選情?值得國民黨與馬英九陣營深思。畢竟在競逐“大位”過程中,民進黨若慘敗,未來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而馬英九若敗,分裂后的國民黨將永無上臺機會,故而如何安排王金平的進退是馬英九必須解決的難題。
比之于馬英九“主動”破局,謝長廷的“被動”婉拒,風險也不低。因為提出謝長廷與蘇貞昌搭配參選的人是陳水扁。尤其在謝勝出、蘇敗選后,為促成謝蘇配,陳水扁不惜紆尊降貴地找謝面談,企圖對謝施壓,然而均遭謝婉拒。謝長廷婉拒理由為,當年謝辭卸“行政院長”前,希望透過陳向蘇婉轉表達蘇謝配的意愿,只要能保住“行政院長”職位,謝愿屈就擔任蘇貞昌的副手,雙雙代表民進黨迎戰馬英九。詎料謝的屈就并未得到陳、蘇的諒解,在陳、蘇聯手制壓下,逼得謝不得不黯然去職遠走美國調劑身心。
當時陳蘇二人并未視謝為對手。詎料北、高市長改選,謝居然能咸魚翻生、死戲活唱,在“府院黨特”四大系統聯手封殺下,通過層層考驗反而成為民進黨競逐“大位”第一人選,謝的勝出,無疑是甩了陳蘇一記耳光。
謝為走出自己的路,對陳的說項,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一山不容二虎”為由,婉拒謝蘇配。在謝的盤算下,蘇貞昌除非能展現超強實力向謝叫板,否則謝所選任的副手應是葉菊蘭,而非陳水扁屬意的蘇貞昌。
馬英九的“教養”
馬英九與謝長廷二人均因副手人選陷入弈局長考,這盤棋該如何下?
以馬英九而言,馬出身于外省籍官僚系統,過去相關職位的取得都“恩出于上”,很少與基層互動。兼以馬長期在臺灣北部中樞任職,對臺灣中南部民情難免有所隔閡,為平衡臺灣南北部民情差異,及填補馬選戰經驗的不足,促使馬在選任副手過程中,必然要以中南部人士為主。故而馬三顧茅廬意促王金平出山的理由在此。
在馬王配破局后,國民黨高層突提出副手“條件說”:一、必須擁有企業與政務經驗;二、有財經背景;三、必須是臺灣中南部人士;四、不一定是女性。以此“條件說”被列入馬英九副手人選的,依序是蕭萬長、吳敦義、林蒼生、張博雅、黃敏惠、王清峰等人。這是國民黨高層給予馬英九的推薦名單。然而就馬英九的主觀意愿而言,馬屬意的對象卻是臺灣中南部某兩位大學校長,暗示馬的副手人選,與國民黨推薦人選性質截然不同。
此因國民黨高層的思考仍側重政治人物,而馬屬意對象還是選擇同構型高的學界人士。這兩者間必然要經歷一段痛苦的磨合。何況馬屬意人選名單的提出,均出自馬身邊的智囊如劉兆玄、金溥聰、高朗等人,他們沒有一個人搞過大選區選戰,其權力來源均與馬類似,都是“恩出于上”,以馬為核心,對權力分配擁有強烈的排他性,他們認為馬英九是國民黨救世主,唯有馬才能挽救國民黨與臺灣。類似這種以“宗教”模式為主的選戰策略,是否適合臺灣政情?值得商榷。
因為臺灣的選情,歷經2000年、2004年大選考驗,省籍、族群、統獨、兩岸等議題,巧妙搭配臺灣主體意識才是選戰主軸。這些全然世俗化的假命題,是馬英九擺脫不了的議題,于此馬身邊的智囊還要搞“宗教化”的選戰策略,能否激發臺灣人民感動熱情?值得觀察。
智詐百出的陳水扁在紅衫軍退潮后,民調從12%升至21%,一再操弄正名、制憲、統獨議題,搞得國民黨不知如何應對。這無疑說明在臺灣打選戰,挑撥性的議題永遠有它的市場,不論馬英九是否喜歡,這是他必須應對的問題。
其實,馬是位能夠自創品牌的政治人物?;仡欛R的從政生涯,馬能在外界不看好的情勢下,接連擊敗陳水扁、王金平等實力派政治人物,憑借的是他清廉、勤政、有教養的從政性格,尤其是有教養,不口出惡言,一貫是他的商標。曾幾何時馬的“有教養”個性轉為“救世主”當仁不讓的形象后,于國民黨內,馬接連得罪連戰、宋楚瑜、王金平;于外得罪施明德、許信良、蕭萬長,當然馬英九身邊智囊動輒以“政客”二字響應外界質疑,然而馬英九難道不該深思,如果不是這些“政客”襯托馬英九外在形象,馬有可能出線嗎?
謝長廷的隱忍和陰狠
反觀在臺灣政壇有“九命怪貓”之稱的謝長廷,卻有其獨特的選戰謀略。謝長廷是位“四仆三起”的政治人物,也許敗選經驗過多,使謝的“隱忍”性格轉化為“陰狠”思考。
謝長于招降納叛,但對嫡系的反叛必鏟之而后快。謝擅長運用嫡系部隊攻擊主要對手,結納外圍團體打擊次要政敵,利用政壇新手詆毀老政客,待大局一定,即倡導“和解共生”。類似謝的做法,吃過暗虧的人士均將“和解共生”,視為“和解超渡”、“超渡共生”,因為人死了恩怨情仇即隨風而逝,所謂“和解共生”說穿了就是“超渡”之意。
如馬英九的特別費就是謝的嫡系提出,事后謝還調侃馬要“好好面對司法問題”。而蘇貞昌運用公帑猛打個人形象廣告,謝的子弟兵提出檢舉,待蘇退選,謝要子弟兵向蘇道歉。再如謝對民進黨初選制度存有疑慮,待勝出后卻表示初選制度有其公正性。從謝的身段柔軟不難看出,其從政性格不止“隱忍”,還更“陰狠”。對此陳水扁也有感覺,于謝選前不僅封殺謝的勝出,事后又教訓謝,然而身為“第一儲君”的謝對這口惡氣,不但隱忍下來,還向陳表達“謝意”。但出了陳的府邸后,謝發誓此后絕不受辱。
故而當陳水扁為蘇說項,希望陳蘇均能納入謝的競選團隊,謝一口回絕,令陳相當難堪。事后陳向多位臺獨大佬表示,謝長廷不僅厲害,還更可怕。連陳水扁都忌憚三分的人,代表民進黨參選,馬說謝“難纏好打”,不知是自我催眠,抑是“量敵從寬”?
就馬英九與謝長廷從政性格分析,馬的“救世主”性格,仍不失為謙謙君子。然而謝“四仆三起”創傷太深,2008年一役,對謝而言是他從政生涯最后一戰,“贏者全拿”,可延續謝的政治生命;若輸,謝必然要面對全黨批判。是以謝馬競逐,對謝是“零合之爭”,這也是謝為何一反過去招降納叛之策,執意推選其嫡系人馬競逐“立委”的關鍵所在。
具體事證如謝過去與民進黨新潮流系過從甚密,其所選用人士均以新潮流系為主;然而當新潮流支持蘇貞昌與謝競逐“大位”,謝于勝出后,竟然全面宰制新潮流以示決絕。這完全不是謝的從政風格。謝的可怕于此可見。
是以馬英九面對的政敵,與往昔陳水扁的從政風格完全不同。陳作風粗魯、霸道,不顧一切地蠻干,馬英九自然可師出有名,以陳的粗魯襯托馬的“教養”??墒钱攲κ质恰瓣幒荨钡闹x長廷,馬的“教養”卻使不上力。
于此可知,馬面對的問題不僅是副手人選,還包括厲害、可怕的謝長廷,如果不審慎以對,讓謝奪得選戰主導權,馬恐無翻身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