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金】巨富再生
在中國,“富不過三代”的咒語,可否被私人銀行破解?
在中國,“富不過三代”的咒語,可否被私人銀行破解?
法國龐洛郵輪新近進入中國。作為法語地區豪華郵輪市場上25歲的領跑者,去年,歐洲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之一Bridgepoint剛從法國集裝箱巨頭達飛海運完成對龐洛的收購。Bridgepoint一邊迫不及待地攜龐洛奔入中國市場,一邊收購了美國投資銀行巨頭摩根士丹利銀行旗下的英國財富管理部門Quilter。2006年,摩根士丹利第一次出售Quilter,賣給老對手花旗集團。2009年,又通過從花旗手中收購美邦多數股權,再次買回。
Quilter的管理資產為76億英鎊。Quilter的服務對象為個人投資資產達2.5萬英鎊的英國客戶。摩根士丹利在美國本土市場上為大眾富裕階層提供財富管理服務,到了歐洲,躍入直供超級富豪的私人銀行。這樣的富有,遠不足以躋身摩根士丹利在英國的私人銀行。而作為Bridgepoint的全球路線,對Quilter的收購卻呼應著龐洛在中國市場的野心和渠道。2011年開始,龐洛開始有中國富豪客戶包船前往南極。從試水到進入,龐洛在中國市場不做直銷,客戶主要來源是私人銀行。
搶灘中國巨富
真理和財富,掌握在最少數人手里。2011年,百年來居于世界前列的歐洲私人財富基金第一次在亞洲被超越。亞洲的私人財富基金總額達到10.8萬億美元,高出百年老大歐洲的5000億美元20倍。2012年,在亞洲總額10.8萬億美元的基礎上,中國的個人總體可投資資產規模達到80萬億元,可投資資產規模在1000萬以上的高凈值人數超過70萬,可投資資產規模達到22萬億元,占據中國可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亞洲總額的四分之一。
5月份,招商銀行發布《2013中國私人財富報告》。受財富市場增速放緩影響,2010年至2012年,中國高凈值人群增長速度放緩,年均復合增長率由兩年前的29%下降到18%。盡管如此,5000萬以上的高凈值人數接近10萬,超高凈值人群數、真正意義上的“億萬富翁”達到4萬。這一數據與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同類結果幾無出入。胡潤研究院的報告里,直接描述為“中國已經有比美國更多的億萬富翁”。隨中國巨富階層應運而生的,則是在中國尚為神秘的私人銀行。
2005年,美國國際集團(AIG)旗下的瑞士友邦銀行上海代表處開業,成為首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私人銀行。作為首家設立私人銀行部的中資銀行,2007年,中國銀行及其戰略投資者蘇格蘭皇家銀行在北京、上海兩地設立私人銀行部。中信銀行私人銀行緊隨其后?;ㄆ煦y行、法國巴黎銀行、德意志銀行等外資銀行相繼跟進。私人銀行在中國市場的搶灘戰正式拉響。
私人銀行發端于歐洲,時間追溯到十六世紀中期。慣常說法是,隨著基督教加爾文教派興起,大量法國和意大利新教徒被驅逐出境。逃亡的經商貴族攜帶大量金錢,來到社會和政治都更為穩定的瑞士日內瓦。他們與其他歐洲貴族密切來往,并將自己的錢交給日內瓦銀行家打理。
逐漸,日內瓦銀行家成為整個歐洲貴族階層的財富管理專家,第一代瑞士銀行家聲名鵲起。據此,進而衍生的私人銀行已經有近五百年發展歷史。但是,如同它本身五百年來的私密性和獨占性一樣,還有另一種說法是,早在十五世紀,一位叫科西莫·美第奇的歐洲銀行家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家私人銀行,為當時的歐洲貴族打理財產和進行家族世襲規劃。
無可爭議的是,在近現代歷史軸里,私人銀行的路線軌跡非常清晰。全球財富市場大致被劃分為西歐、北美和亞太三個地域。近五百年里,私人銀行從歐洲進入北美,并傳遞至亞太。西歐和北美地區的私人財富管理歷史由來已久,相應地,私人銀行業發展成熟,模式也最為清晰。
“西歐式”私人銀行模式以全權委托型資產管理為主。盡管與之不同,由東方文化主導的亞太地區也并不缺乏獨有的財富管理傳統。日本幕府時代、中國明清兩代,豪門巨賈階層的財富由眾多“財務管家”穿梭掌管。
十九世紀初期,始為晉商打理財富的日升昌票號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家私人銀行。清末李鴻章的幕僚周馥則被認作中國私人銀行家雛形。從淮軍招兵買馬開始到李鴻章主導《辛丑條約》簽訂,不光李鴻章府上所有財產和理財由周馥專門打理,與國事和兵事相關的籌餉、治河、開礦、辦學、鐵路修建事宜同樣交由周馥管理。周馥為李鴻章鞍前馬后四十年,日升昌票號的版圖從山西擴張到全國。此時,神秘而興旺至今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正在滑鐵盧戰役中進行原始財富積累。
黃金期
2007年至2010年,中國高凈值人群急速壯大,增長率高達近30% 。三年時間,16 家銀行在 22 個城市開設了超過 150 個私人銀行部門,客戶數量過兩萬,管理資產規模超過三萬億元。幾大中資銀行開始著力打造本土私人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銀等國際巨頭,一改過去十多年通過離岸中心服務可投資資產千萬美元以上中國客戶的方式,開始提供并擴張在中國境內的服務。
全球最成熟的私人銀行市場一直在歐洲。西歐的巨額私人財富以繼承為主,私人銀行體系充滿對“舊財富”的管理智慧。“舊財富”人群對財富的管理目標是維持已有水準,實現可期望性穩定。
北美私人銀行市場在規模上足以與歐洲媲美。但大量私人銀行客戶的資產來源為創業所得,財富初始創造特征異常明顯。在被形容為“盎格魯—撒克遜”式激進投資的北美巨額財富人群里,“即使失去既有,我仍有能力創造”的財富觀俯首皆是。相比之下,歐洲私人銀行體系以服務為主、產品為輔,歐洲富豪更愿意為私人銀行的財富管理服務支付高昂費用。而北美的私人銀行更著重于股權類產品的投資和管理,以滿足富豪客戶的增值需求。
2012年6月,匯豐銀行舉辦的上海財富論壇上,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和分眾傳媒董事會主席兼CEO江南春公開表達了財富觀。王石和江南春拒絕透露,作為匯豐私人銀行客戶,個人財富實現了哪些變化,匯豐銀行行長兼行政總裁翁富澤為此補充,能請到兩位重要級嘉賓已屬破例。
以王石和江南春為例,中國私人銀行市場的主體人群分為兩類。前者屬于退居二線的“富一代”,財富急需解決的問題大抵為家族財富產權歸屬和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宿命;另一類則是財富迅猛積累,平均年齡段為40歲偏上、處于事業發展黃金期的創業富豪—有著極為強烈的再投資創富需求和抗風險能力,更愿意接受高風險、高收益的財富投資和管理方式。
不同于西歐,也異于北美,中國富豪階層還有另一個特點讓私人銀行趨之若鶩。中國高凈值人群一般有20%至30%的資產在離岸市場,其余8% 至 70% 都在中國境內,甚至就在名下公司里。高盛私人投資部門中國市場負責人嚴力耘分析,上市公司的很多老總已經過了三年股票鎖定期,他們可能想開始套現。比如,一個公司創始人有40億美元資產,其中70%還鎖在公司股份里,如果他準備賣掉公司20%股份,那就是8億美元。他拿這筆錢怎么辦?有必要把投資分散到海外。如此一來,私人銀行變得尤為重要。因此,中國私人銀行市場也被認為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期。
私人銀行家
香港在上個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經濟騰飛,造就了財富人群,也開啟了私人銀行理財模式。經過數十年發展,私人銀行與香港財富階層已經如影隨形。至2012年,香港有逾2000名私人銀行從業者。“私人銀行家”概念正在逐漸形成。典型的香港私人銀行家下熟IPO,上承房地產商,越老越值錢。他們一方面與客戶緊密聯系,用專業和經驗建立長期互信;一方面從家產打理、公理信托、子女教育到西餐外賣,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服務。
2012年年底,中國內地開辦私人銀行業務的本土銀行已達百家,包括五大商行,12家股份制商行,95家城市商行,郵政儲蓄銀行以及少量農信社。與數量相悖的是,資本準入門檻、專業性和質量的參差不齊。
香港一些頂級私人銀行資本準入門檻高達3000萬美元,一般性準入門檻至少也要達百萬美元以上。在中國內地,隨著私人銀行數量的急速增加和競爭加劇,客戶門檻卻在逐年下降,從最開始的1000萬元以上,降至僅300萬元不等。
無論在歐洲、北美還是香港,私人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人才。香港普通私人銀行從業者平均月薪為七萬至十萬港幣,其中不乏為數眾多的“名門望族之后”。2012年,香港還引入了國際私人財富管理資格認證(CIWM)考試,合格者除了在香港之外,還可以在瑞士、德國、意大利、盧森堡、法國和英國執業。
由于私人銀行家流轉率極低,從業經驗至少在兩位數年限以上,香港不少財富家族三十年只用一家私人銀行,穩定性極高。在內地,2012年中信銀行年報顯示,中信銀行的私人標準客戶為1.17萬戶,管理資產余額逾1000億元,相比2011年,客戶數量流失幾近一半。
高爾夫球賽、酒店預訂、醫療保健、留學移民到旅游,甚至相親、“防小三”等生活類增值服務,在中國內地私人銀行市場上層出不窮。浙江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為培養 “二代接班人”設立的“敗家子基金”托由一家私人銀行管理后,已經演變成一項熱門服務。
服務產品偏離金融設置,缺乏以資產管理和財富增值為核心的競爭力卻是國內私人銀行市場的短板所在。另一方面,中國富豪階層本身的呈現也極為復雜。既有馬化騰、李彥宏、馬云,也有“山西煤礦老板”型的私營企業主。著名私人銀行家梅耶·羅斯柴爾德曾說,“只要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 我不在乎由誰制定法律。”中國市場和美國固然完全不同,但顯然,私人銀行市場的角逐,還不算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