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危機重演?新興市場的恐懼與救贖
美國在經歷了四年前所未有的貨幣大寬松后,突然退場,緊縮的貨幣政策呼之欲出。首當其沖受到沖擊的當屬新興市場,外國投資者開始“不惜一切代價”撤離。但新興市場國家已開始聯合謀劃,抱團自救。不過,由于中國實行資本管制,因此所受的影響有限,而且可能在危機中樹立更有擔當的國際形象。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QE退出的沖擊波影響深遠。
美國在經歷了四年之久前所未有的貨幣大寬松后,突然退場,緊縮的貨幣政策呼之欲出。
首當其沖受到沖擊的當屬新興市場,外國投資者開始“不惜一切代價”撤離。但新興市場國家已開始聯合謀劃,抱團自救。
由于中國實行資本管制,因此所受的影響有限,而且可能在危機中樹立更有擔當的國際形象。
在以雷曼破產為標志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五年后,全球經濟正陷入一場新的危機。
2013年9月5-6日的俄羅斯圣彼得堡G20峰會上,新興市場國家的焦慮成為敘利亞戰局之外的另一焦點議題。G20公報稱,發達國家應該謹慎管理退出寬松的措施,“美國在放緩QE項目時考慮的范圍應該超出其國境范圍”,西方國家央行需要“謹慎調整,明確溝通”其貨幣政策的轉變,以抑制全球風險。
與此針鋒相對的是,2013年8月底在有35個國家央行參與的Jackson Hole年會上,美聯儲官員們拒絕了有關在撤回刺激措施時考慮新興市場的呼吁。
亞特蘭大聯儲主席Dennis Lockhart在彭博電視上說,“我們是國會之下的一個合法產物,我們只有擔心美國利益的使命。如果美聯儲政策對其他國家造成重大影響,它們只能把它當作事實,并適應我們。”
美聯儲官員所指的這個事實是,由于外資抽離,過去數周,新興市場遭受血洗——貨幣暴跌、股市下挫、債券慘遭拋售。彭博數據顯示,自2013年5月份至8月末,新興市場股市已蒸發了超過1萬億美元。2013年以來,MSCI新興市場指數已下跌了約12%,相比之下,以MSCI衡量的發達國家的股市上升了13%。外匯市場上,印度盧比兌美元不斷跌至紀錄新低,而巴西雷亞爾兌美元、印尼盾兌美元亦觸及四年新低。債券市場也一樣,新興經濟體借貸成本已漲至2011年10月來最高。
這些新興經濟體里發生的故事,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非常相像,也因此被外界稱為新一輪的金融危機。
外資撤離,來自對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的預期。投資者普遍認為,美聯儲將在2013年9月開始回撤每個月購買850億美元債券的QE(量化寬松)項目。
但美國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認為,一些遭遇動蕩的國家,其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經濟改革。
這場在回歸貨幣政策正常通道的路途中,新興市場所遭遇的潰敗,究竟是美聯儲的政策失誤,還是一場無法避免的修正?
美聯儲轉向
美聯儲放緩寬松不再是一個是非題,而成為一道關于“何時出現”的競猜題。
最初,窗戶紙是被一則twitter傳言捅破的。
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5月10日下午,一則twitter傳言稱,素來有“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華爾街日報》的記者Jon Hilsenr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Ash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