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書留痕錄

我在父親的書櫥里,找到當年取回的這批舊書,大部分沒有書主留有的印記,也即當年,它們離開主人,便失去了DNA。不管有無印記,1966-1978年這個時間段,一代年輕人的“地下”閱讀,便是在無數散失民間、無數陌生人的藏書中完成的。

責任編輯:朱又可

人人明白,所謂自家藏書,已埋入書堆深處。 (何籽/圖)

2013年8月,上海書展前期,相關單位做一宣傳冊子,約我寫書展感想。人山人海的彩色場面,卻讓我想到1978年,我跟父親走進上海龍華飛機場領書的灰色回憶:

一座灰色大房子,聚集了巨量的舊書,無數的人,景象暗淡,恒河沙數一樣的舊書,氣味、聲響、光線,灰塵煙霧,如每一位來者的內心記憶。人人低首無語,在小山似的書堆里翻找?;疑蠛R话?,垃圾一般的舊書破書,源自1966年無數的上海家庭,在敲鑼打鼓的喧鬧中,熱烈口號聲里,被一一捆扎,裝上卡車或者推車,鎖入冰冷的庫房或陰暗防空洞,沉睡了十幾年,然后轉運到這巨大的場地上,重現天日,靜待主人的認領。不少圖書已受潮霉爛,鼠嚙蟲蛀,發黃變質。不斷有人進入這間偉大的飛機庫房,被眼前破敗、雜亂而恢宏的場景嚇住,每人手執一份“書籍發還通知單”。父親的清單數量207本,屬于他的書籍,他最熟悉,最喜愛的藏書在現場哪個角落?父親的手指微微顫抖。

1966年夏秋,不少“有文化”的單位,勒令當事人自動交出“有問題”藏書,開具清單;部分抄家隊伍上門行事完畢,出具一份列書名、數量的清單,事主簽字留底,這也許是上海人比較仔細的習慣。等到運動結束落實政策,發還抄家物資階段,收到通知單,便可以前去認領抄沒之物。當年更多的家庭,應該得不到這類清單,也就得不到這樣寶貴的機會了。

茫茫書海,書多到無可立足,灰塵撲面,氣味復雜,難以呼吸。門外有專人把守——每位書主,找不到自己的書,按規定,取回清單同樣數量書籍即可放行,只是,很多人到此的初衷是尋找自己的書,找自己年青的相貌,有寄托的筆跡、印鑒,也許只為一句題簽,某某書第32頁夾有的一張楓葉,或一根頭發,書有種種復雜的附加意義,面對這等場面,無人管理,無分類,無識別標志,真叫人抓狂。

人人明白,所謂自家藏書,已埋入書堆深處。無數的希望,過渡為無窮的怨恨,書即刻成為宣泄對象,人人亂翻亂拋,滿眼陌生紙本,聽憑無數雙手的翻動,撕扯,無數皮鞋布鞋踩踏,仿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