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搞不定關說,談不上轉型成功

9月8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就“立法院長”王金平關說案發表強硬講話稱,關說案是臺灣民主法治發展最恥辱的一天。我們也許能夠理解馬英九的憤怒和不甘。如果連“立法院長”都難免打招呼徇私,那普通人怎么還可能會對國民黨、對法治有信心?

責任編輯:史哲 陳斌 蔡軍劍

一天之內,關于臺灣的同一條新聞中出現的兩個關鍵詞:“關說”與“民主”,如果了解這兩個詞的前世今生、制度意義,可能會讓人突然產生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

2013年9月,臺灣最高檢察署特偵組稱,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因涉入某背信弊案,請“立法院長”王金平向“法務部長”曾勇夫及臺灣高檢署檢察長陳守煌關說,要求對柯建銘被告的一宗案子不再提訴。對此,曾勇夫堅稱清白,其后請辭獲準。9月8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就此發表強硬講話稱,關說案是臺灣民主法治發展最恥辱的一天。11日,國民黨考紀委決定撤銷王金平的國民黨黨籍。

產生時空錯亂感的原因之一在于這兩個詞本身。

關說(說在此讀作說話之說),在今天常指有影響力的人用言辭疏通關節、搞定關系。關說一詞在中國至少有2100年歷史。最早見諸《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