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指標該不該下?

數字靠得住嗎?政府可以把“死亡指標”層層分解到省、市、縣及企業的頭上,但是下面報上來的數字,會不會是“村騙鄉,鄉騙縣,一直騙到國務院”?
編者按:中國的“安全生產控制指標”已歷時三年,每每公布,旋即引發熱烈討論?!吧鼉r值”與“現實績效”之間的鴻溝是否難以跨越?請看正反雙方的觀點——

正方:
指標有實效,不能因噎廢食

  國家安監總局工作人員:我們的經驗是:“要想事故少,主要靠領導”。想真正讓領導重視,就必須拿“硬指標”來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公共政策專家毛壽龍:說得直白些,如果讓你當領導,為讓下屬官員真正重視安全,除了這個辦法外,恐怕沒有更好的代替方式。
  某市安全工作聯席會議總結:這個指標是考察干部的一個依據,但不是全部標準。平時的安全工作是否扎實、是否到位,也是對干部政績重要的考察依據。

反方:
冷酷、不公平、有造假可能
  大連網友王玉霞:死亡指標將鮮活的生命用殘酷的“死亡”兩個字框住,且冰冷地界定了一個指標,讓人覺得指標之內的就是該死的,可以免除事故者的責任;指標之外的就是不該死的,要嚴格追查懲辦。這種簡單化處理生死問題的辦法,讓人感到難以接受。
  河北青年報評論:生命的可貴,就在于它的不可恢復性,我們必須報以足夠的敬畏。因此,我們不能像完成生產任務追求經濟效益一樣,輕易地為“死亡”預訂工作目標,而是要以一種“一個都不能少”的態度來對待生命。
  網友“八方六合”:在數字指標的要求下,如果一位官員殫精竭慮,鞠躬盡瘁,費盡心血地做好安全工作,但難得天意垂青,意外頻發;而另一單位領導平時麻痹大意,疏于職守,但承蒙上天眷顧,風平浪靜。前者挨批甚至丟官,后者卻被提拔嘉獎。難道官員榮辱,竟要仰仗“天意”?
  記者莫林浩:從政府的安全生產管理模式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個邏輯鏈條:要想事故少,還得靠領導,要想靠領導,還得靠數字。問題是,數字靠得住嗎?政府可以把“死亡指標”層層分解到省、市、縣及企業的頭上,但是下面報上來的數字,會不會是“村騙鄉,鄉騙縣,一直騙到國務院”?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