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峰上的第22條軍規“空運之父”威廉·騰納爾傳奇
駝峰空運第四任指揮官威廉·騰納爾將軍臨危授命,執行駝峰空運“第二十二條軍規”——減少失事率!增加運輸量!騰納爾和他的空運將士們,從駝峰為中國運送汽油。這些汽油是陳納德的十四航空隊上天抗日的原動力。
責任編輯:朱又可
駝峰空運第四任指揮官威廉·騰納爾(William H.Tunner)將軍(1906-1983)臨危授命,執行駝峰空運“第二十二條軍規”。
勝利,失敗,這些字眼是沒有意義的。生活超越了所有這些詞匯,也早已繪制出背后的畫面。
——安東尼·圣埃修伯里
一
1942年,來自太平洋彼岸的年輕的美國空軍,闖入了喜馬拉雅山脈人類飛行禁區。那時,人類空中動力飛行剛進入第49個年頭。
駝峰航線以印度阿薩姆邦為起點,向東橫越喜馬拉雅山脈,穿越云南和四川一系列山脊與江流,抵達中國昆明的美國空軍基地。全長800公里(550英里),寬80多公里(50英里),平均海拔4500至5500米,最高海拔7000米。飛機平均飛行高度高達6100米(20,000英尺)。駝峰航線中前后使用過的近七八種機型,無一適應。人類沒有制造出合適駝峰空運的飛機。
美軍運輸部視駝峰為“軍官的墓地”(aGraveyardforcom-manders),駝峰飛行被后世稱為“死亡飛行”,派往中印戰區的美軍將領認為自己遭到了“流放”,他們稱自己在印度的駐軍基地是“上帝的棄地”。
C-46是大型運輸機,翼展足有108英尺,對于僅有兩個引擎的動力來說,這個體積太沉重了。還不算每次都是滿載物資,承重起飛。這個大家伙還有很多其他缺陷:引擎易于失靈、冰雪刷啟動器易于損壞且常常掉落、化油加熱器失效、液壓油泄漏、螺旋槳旋出、轟鳴聲震耳欲聾、高空缺氧下的難以控制……最讓飛行員們無奈的是,迫于中國戰區戰事,為了緊急增加運輸量,C-46在通過飛行檢測之前就投入了使用!結果導致第一批30架C-46投入駝峰運輸的6個月之后,上報呈交的必須修復和改進的項目就達七百項之多。
當新的機型到位,情況大同小異,飛行員沒有熟悉飛機性能的時間,就要求立即入倉起飛。道格拉斯的戰友狄克·哈特(Dick Hart)是美軍駐澳大利亞的飛C-47的運輸機組飛行員。有一次,一架C-46完成運輸任務后,著陸澳大利亞悉尼空軍基地,正巧輪值排到哈特出勤,他被要求駕駛這個“大老爺”到布里斯班去。與他同行的是滿機艙的飛行員,都跟他一樣是C-47的機組人員,他的任務是把他們送到那個城市。
108英尺寬的C-46挺著大肚皮,在震耳的轟鳴中升上天空,誰也不清楚這老爺怎么就上來了。飛行員運送飛行員,駕駛艙和貨座艙里都是飛行專家,客艙里的一位飛行員好奇,站起身走到前艙,問駕駛員哈特:
“嘿,伙計,你飛C-46多久了?”他的問題挺客氣,他想知道C-46的性能。
哈特看看自己的手表,回答得十分準確:
“哦,大約30分鐘了。”
聞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