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精選】馬鈴薯和西紅柿:半個世紀的曠世姻緣
山西最著名的科技衛星,是小學生尚馬朝嫁接西紅柿馬鈴薯成功。馬鈴薯和西紅柿的姻緣,在國人的記憶里已經形成一個斷層,60歲以上的老人,還有人清晰地記得當年的發明創造和高調宣傳,50歲以下,就幾乎沒有人知道當年的轟動效應和顯赫張揚。
馬鈴薯和西紅柿,都是我們常見的植物。我們都是因為整天吃菜,作為蔬菜才認識它們的果實。——確切地說,馬鈴薯連果實也不是,我們吃的是它的塊莖,老百姓家常都叫山藥蛋。關于他們的秧子禾苗呢,知道就更少了。
我是在1958年大躍進,才反復聽到人們傳說栽種馬鈴薯西紅柿。山西最著名的科技衛星,是我們鄰縣一個小學生嫁接西紅柿馬鈴薯成功。大田里地上結西紅柿,地下長山藥蛋。
小學生叫尚馬朝,是山西永濟縣卿頭小學六年級學生。卿頭是永濟的一個鎮,靠著涑水河,地勢平坦,盛產糧棉,歷代教育都辦得好。辛亥革命前后,卿頭鎮已經有3座小學,其中一座女小。1937年抗戰前夕,三校合一,合稱卿頭初級小學。中共建國以后五十年代,號召學習工農,教學和生產勞動相結合,學校課外勞動課格外多。五十年代農工神圣,愛科學、愛勞動是小學教育的響亮口號。農村小學大田就在周邊,擺弄農作物很容易。那時農村土地寬裕,1957年鎮里給卿頭小學劃撥了一塊地,用作試驗田。卿頭小學學生課外成立了一個學習農業科技小組,叫“米丘林小組”,老師帶領小同學,常常就在大田里,邊教邊學,動手動腦。當年10月,學校進一步擴大課外活動規模,辦起了工廠、農場、飼養場,“米丘林小組”改成“紅色少年科學院”,各種栽培養殖活動非?;钴S。
尚馬朝的父親就是個鄉村能人,栽培果樹,整枝嫁接,算個土專家。受家里影響,尚馬朝從小喜歡在莊稼地里鼓搗些小名堂。那時人們看到的小學生尚馬朝,屁股后面經常別著小鏟嫁接刀,在試驗田上勞動課,跟著輔導老師練習嫁接。
大躍進中號召老師學生敢想敢干大搞科學實驗,1958年夏天,小學生突發奇想,尚馬朝和同學張成全一起練習嫁接馬鈴薯和西紅柿。取西紅柿幼苗的枝干,去根做接穗,取馬鈴薯幼苗的根莖做砧木,嫁接成功。這個農田里的奇特景觀,當地學校農村都叫它“兩層樓”,地上長西紅柿,地下結馬鈴薯。當年10月,這棵遠近聞名的“兩層樓”成熟,收西紅柿36個,重8斤7兩,地下結馬鈴薯11顆,重1斤2兩。上級教育部門大力表彰“兩層樓”創造奇跡,10月8日,當地將“兩層樓”送往北京,參加全國文教展覽會展出。小學生尚馬朝在現場作報告,介紹培育新品種的經驗體會。
五十年代,整個社會的農業科技認知水平很低。尚馬朝的“兩層樓”,大家都覺得很神奇。上級領導認為放了一顆科技衛星,大樹特樹小科學家的形象,尚馬朝迅速一鳴驚人,成為遠近聞名的少年科研模范典型。1959年4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通訊,報道卿頭小學的教學勞動科技相結合的路子,題目是《鄉村小學一枝花》。4月16日,中央新聞紀錄制片廠來學校拍攝了新聞紀錄片。當年國慶節,國家領導人邀請尚馬朝赴京觀禮,邀請函以毛澤東主席、劉少奇主席還有朱德、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名義發出,尚馬朝登上了國慶觀禮臺。11月,尚馬朝參加了全國第二次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入選大會主席團,受到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接見。
跨過年頭,國家已經進入經濟困難時期,學習宣傳尚馬朝的熱浪依然高溫不退。1960年5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謝覺哉視察卿頭小學的科研活動,揮毫題詞:“一群紅領巾闖進了科學之宮,好比孫悟空進了天宮,打爛了天宮舊秩序,結果還是紅領巾們做了齊天大圣。”這期間,還有文化部副部長錢俊瑞、張際春,外交部副部長伍修權,全國政協文教參觀團團長胡愈之到學校視察訪問。錢俊瑞副部長給卿頭小學小農場題詞:“大膽發明創造,學米丘林,超米丘林!”1960年5月13日,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也到卿頭小學視察工作,留下了很有特色的五言詩體題詞:
卿頭小學好,年小志氣高,你學魯班師,心靈手更巧,他比米丘林,蘋果嫁仙桃,我超李時珍,健壯永不老,他超李太白,個個是文豪。敢想敢干,天天向上,共產主義早——早——早!
山西省的省長副省長各級領導,也紛紛來到卿頭小學視察,表彰先進。
《隨筆》2013年第5期出版:《隨筆》雜志社
尚馬朝和他的伙伴搞出了小發明,這對于一個十來歲的孩子,當然難能可貴?;叵肫饋?,這和當時的小學開放教學,重視實用技術傳授有關。少年時代科學啟蒙,一旦開悟,終身受益。舊式教育往往只重視人文知識不重視科技知識傳授,大躍進中間的小學,勞動課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學生卻也得到動手鍛煉,也算歪打正著。卿頭小學走出課堂引起高層關注,很博眼球。一直到1980年代,卿頭小學依然堅持了這個傳統。1980年代初學?;謴土宿r場,重建了少年宮,規劃了小麥棉花試驗田。少先隊輔導員呂自誠老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